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2 8:40:51
选择字号:
草畜一体化正当时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秦志伟

“发展‘草畜+’产业将草畜与关联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符合产出高效、资源节约、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6月16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富裕在该联盟主办的全国第一届“草畜+”一体化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

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在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而饲料作物和优质牧草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加凸显。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种养结合、高效循环、优质安全”。《中国科学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国内外专家从饲草料资源开发、加工与转化利用、种养循环、草牧业信息化、观光牧场等全产业链角度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产业发展研讨。

牧草由配角到主角

长期以来,以粮食生产为主体、农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作为草食动物的主要食粮和消耗粮食为代价饲养单胃动物,构成了我国农区的主要生产模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我国口粮、饲料粮和工业用粮占粮食总生产的比重分别是40%、45%和15%。在我国7.26亿吨的农作物秸秆量中,约30%的农作物秸秆被作为草食家畜的主要粗饲料“过腹还田”。

“但应当指出,大多数农作物秸秆饲喂家畜时可消化能严重不足,蛋白质含量和质量很低,有些动物消化麦秆所得到的能量甚至为负值。”杨富裕表示,秸秆畜牧业根本不可能有较高的动物生产性能和优质的畜产品。

直到2008年,我国发生了“三聚氰胺牛奶”事件,社会各界开始普遍认识到低质的农作物秸秆是生产不出优质的牛奶产品的,苜蓿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等优质牧草才是提质增效、发展牛奶产业的根本出路。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90%以上的高产奶牛饲喂了苜蓿和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其奶牛业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但肉牛、肉羊等草食家畜以玉米秸秆、麦秆等农作物秸秆为主要粗饲料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并首次提出将我国“粮食为主”的农业向“粮草兼顾型”农业转型和将秸秆畜牧业向草牧业逐渐转型。这源于2014年底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主持召开的一场关于草业的座谈会。

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卢欣石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汪洋副总理提到草牧业的发展要‘接二连三’,提出了草畜一体化和融合发展的必要。”

在杨富裕看来,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对草牧业有不同的解读,但无疑农区草牧业的核心是强化饲草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牧草整体质量不高

毋庸置疑的是,当前我国牧草产业发展依然十分落后,生产规模小、市场机制不健全,形成了牧草产品以豆科牧草为主且质量不高的局面,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等问题突出。

“我国奶牛企业使用进口苜蓿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杨富裕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证实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进口苜蓿121.34万吨,国产商品苜蓿150万吨,奶牛户自养苜蓿约60万吨,合计约331.34万吨,其中进口苜蓿占比达到36.62%。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目前的草品种主要是紫花苜蓿和羊草,其中紫花苜蓿占90%以上。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牧草品质虽然近年来有比较大的改善,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牧草蛋白质含量不够。”英国农业食品与生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闫天海指出了其中的主要问题。

闫天海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肥料的多少有关,“欧美以人工草场为主,可以很好控制肥料的施用量,而中国主要是天然牧场。”

河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实验室2011年对全国28个紫花苜蓿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粗蛋白含量平均不足15%。2013年,经农业部牧草质量检测中心对国内大中型苜蓿产业企业草产品分析显示,40%的苜蓿产品粗蛋白含量达到了18%以上,40%的苜蓿产品粗蛋白含量在16%~18%之间,16%以下的产品占20%左右。

河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实验室负责人王成章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型企业的苜蓿草品质低的状况仍无大的改观,“原因在于国内在牧草种植中的管理方面较差。”

从事利用苜蓿草粉饲喂猪研究的王成章深有体会。“国内的质量不高肯定要用进口的。”王成章介绍,国内目前对苜蓿在母猪和蛋鸡饲粮中的配方技术已经成熟,种草养猪和苜蓿加工饲料在河南等地已有适度面积示范。

据了解,苜蓿中含有1%~2%的苜蓿皂苷、0.5%左右的苜蓿黄酮以及苜蓿多糖等功能性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在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上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对上述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尚未完全建立,大部分产品提取物的纯度只有30%~50%。

此外,牧草质量的好坏与动物的甲烷排放量多少有关。闫天海告诉记者,与精饲料相比,粗饲料的应用会增加甲烷的排放量,“而优质牧草可相对减少其排放量。”

抓产业创新是核心

在杨富裕看来,大力发展国产牧草产业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我国牧草已具备相当规模,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经营一体化发展格局”。

以苜蓿生产为例,全国“两带一区”空间格局正在形成,即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陕西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带,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带以及以河北、山东、山西为核心的苜蓿生产区。

在加工方面,目前已形成了东北、华北和西北苜蓿和羊草草产品加工优势产业带,青藏高原燕麦和南方黑麦草产品加工优势区。

2012年,全国牧草生产加工企业共有450多家,总设计生产能力500多万吨。其中设计加工能力5万吨以上的35个,占8%;设计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的98个,约占21%;设计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9个。

卢欣石介绍说,我国草原科技理论和体系很完善,草原分类和评价系统及草地农业理论等是独有的。

但卢欣石也指出,目前我国草牧业在科技上面临最大瓶颈是受多年来畜牧业被作为小农经济的影响,产业化的技术跟不上去,“这就要求其发展中要抓技术、创业的创新”。

这样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中。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利用稻草生产羊饲料而探索出的草畜一体化模式引起了业内的高度关注。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参观中了解到,东林村成立的合作农场借鉴韩国先进经验,通过引进其先进的机械设备,采用压缩、打包、添加发酵剂等技术,集成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出了“稻麦+肉羊联合种养”模式。

“秸秆利用率100%,有效解决秸秆处理难的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可减少畜禽生产中粮食饲料使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东林村党支部书记、苏州金仓湖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齐芳告诉记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德发在会上表示,要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推动草畜一体化的发展中,对科技管理适时改革,“有活力的科技管理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6-06-22 第7版 产经)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