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6/22 7:57:54
选择字号:
陈剑平院士:学以致用 一生“务”农

 

■本报记者 陆琦

初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他脸上带着无比温和的笑意,身着一件朴素的白衬衫,丝毫没有架子。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读的是农业大学,工作在农业科学院,陈剑平的人生始终与“农”字紧紧相连。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这四个字是恩师唐觉在陈剑平大学毕业时送他的,是他的座右铭。

正是受恩师的勉励,陈剑平没有选择留校担任党办秘书,而是走进了偏僻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很快,陈剑平获得参与农业部一项关于植物病毒研究重点课题的机会。

当时,中国的植物病毒学领域还比较弱,苦于没有书籍学习的陈剑平想到了大学时的外教老师,委托他从英国剑桥大学的书店买了一本《应用植物病毒学》寄回国内。

为了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陈剑平开始了对这本书的翻译。白天上班,晚上学习。为了能在半夜把自己叫醒而又不吵醒同寝室的其他人,他睡前喝一大杯水当“闹钟”——半夜想上厕所时就会起来,继续边翻译边学习。

就是通过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年轻的陈剑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

1989年,他来到世界第一个农业研究所英国洛桑实验站,开展植物病毒学研究。8个月内,他不分昼夜地研究植物病毒与真菌介体的内在关系。在观察了1万个真菌的超微切片后,他终于从100多个真菌孢子体内发现了植物病毒,解决了困扰世界30年的难题。

之后,他又发现了土传小麦花叶病毒的一种病毒突变体及其突变的环境条件、突变过程和机理,拿下了困扰植物病毒学界20多年的又一个世界难题。

至今,陈剑平领导的浙江省农科院植物病毒研究团队建立了一大批先进的植物病毒检测技术,鉴定了12种植物病毒新种类,测定65种植物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截获了上千批次外来入侵植物病原,为国家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揭示了5种重要粮食病毒发生规律和发病机理,建立的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全国病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毅然回国

以自己的勤奋和天分,不到30岁的陈剑平成为一位在世界植物病毒领域知名度很高的科学家。

回想那段留学经历,陈剑平说,最大的收获是英国导师的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令自己终身受用。

许多人都认为,这位青年科学家会留在国外发展,因为当时国内的科研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

但陈剑平听到了祖国的召唤。当时的浙江省领导说:“应该请陈剑平回浙江工作,如果他没能回来,说明我们工作没有做好。”

陈剑平回国时,他的英国导师担心:以中国的科研条件,这位前途无量的年轻博士将就此结束科学生涯。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即使受到英国导师的再三挽留,可在陈剑平看来,几百元人民币的工资也比在国外挣英镑有价值得多。

他快速处理完手头的工作,踏上了归途。初回国时,陈剑平感受到了科研条件的差距。在英国,他有一台自己专用的电子显微镜,而当时浙江省农科院院长办公室连空调都没有。

陈剑平回忆,回国后不久,他到农业部申请科研经费。一位司长虽感动于他的回国热情,但还是遗憾地告诉他,给10万元的资助都非常困难。“我在这位司长的办公室里等了很久,他到各个处室去‘游说’、调剂,终于凑齐了这笔钱。”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剑平组建团队、建设实验室,锲而不舍地开展植物病毒研究。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5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项。

“回国20年来的科研实践证明,当年英国导师的担心是不必要的。”陈剑平笑着说。

角色转换

2002年起,陈剑平担任浙江省农科院院长。从一心一意专注科研到科研、行政并举,陈剑平对自己人生轨迹的转变有着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从“I”到“T”的角色转换。

他说:“‘I’意味着追求自‘我’,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而‘T’是英文‘团队’的第一个字母,意味着带好团队,聚集和培养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10多年来,这位“全国资历最老”的省级农科院院长培养了60余名硕士、博士。“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心中有他们,尊重他们,实实在在为他们办点事。”这就是陈剑平的育人之道。

2011年,陈剑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味着又多了一份责任。

一次,他到杭州淳安山区开展扶贫活动。在一个农户家里,见到一个十岁的小女孩,他问她最向往什么?小女孩的回答让他刻骨铭心:“我向往山核桃成熟,那时爸爸妈妈就回家了。”

“面对一个想爸爸妈妈的农村孩子,作为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院士,我该怎么办?”那一刻陈剑平感到十分惭愧,“此前,我从未深入思考过全国亿万农民工和留守儿童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从那一刻起,陈剑平开始琢磨“三农”问题。“围绕‘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目标,我们的科技助农行动将更加接地气。”陈剑平说。

目前,他正在与杭州蓝城集团合作开展农业综合体的研究与实践,他希望这些实践能给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生计带来大的改观,“到那时,小孩子就能在父母身边幸福地成长了”。

《中国科学报》 (2016-06-2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