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5/23 12:48:06
选择字号:
北京大学黉门对话“汉语哲学”专家主题论坛举行

 

2016年5月7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黉门对话“汉语哲学”专家主题论坛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举行。此次“汉语哲学”专家主题论坛为北京大学黉门对话总第15期,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承办,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组织和召集。对话主讲有清华大学哲学系王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林合教授、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林远泽教授和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蒋运鹏助教授,对话嘉宾有清华大学法学院许章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尚杰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徐龙飞教授、周程教授和程乐松副教授等。

韩水法教授在开场白中指出:当代,汉语哲学经过长期的学习、模仿、酝酿和尝试,已经展示出独立出场的欲望和能力。它不是作为一种特定语言的哲学,而是作为世界哲学的一种新生力量而出现的。现在,汉语哲学已经开始着手思考和处理所有哲学基础问题,直接回应由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提出的各种挑战。尽管现在汉语哲学整体崛起的势头在许多人看来并不明显,但汉语哲学的内在燥动却预示它即将勃发,而这正是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讨论和争论的充分理由。韩水法教授强调,事实上,是否存在汉语哲学这样一种形态也充满争论,因此,本场对话是开放的。如果大家得到共识,根本就没有汉语哲学,那么,汉语哲学就与这场对话一起圆满结束。如果大家达不成共识而有许多争议,那么本场对话就是开始,以后还要接着进行第二、第三场。

整个专家主题对话分为三场展开。

第一场对话主题为:“‘汉语哲学’ 真实的问题或虚假的说法;如果是真实的问题,它的内容是什么?”,由许章润教授主持。韩水法教授做了题为《汉语哲学: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路径》的发言,他就“汉语哲学的正当性,或为什么要讨论汉语哲学?”以及“倘若汉语哲学能够构成一个领域,它有一些什么问题?”两个问题展开了论述。孙向晨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汉语哲学对话会发言提纲》,分别讨论了如下问题:一、从西方哲学的起源看,语言与哲学的关系;二、哲学的普遍性问题与受语言制约的世界观;三、基于汉语自身的世界观;四、基于汉语自身的思维严谨性何以可能?五、汉语作为思想资源对于哲学的作用;六、西方哲学在汉语世界研究的合法性问题;七、汉语概念西译的问题。

许章润教授评论道:“如果说文明一定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规范、生活世界、意义世界的话,那么中文经过数千年如何在今天影响我们的心性,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自由发言环节,各位专家进行了相当热烈的专业讨论。王路教授质问:“汉语哲学如何翻译?叫Chinese Philosophy?我认为中国人跟西方人的思维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没有表达出他们所提出的那些思想,我们没有做到是因为没有掌握到人家的思想。”韩水法教授认为,倘若要翻译的话,汉语哲学可以译为Philosophy of Chinese,Chinese philosophy、Philosophy in Chinese。译法是开放的,是西方人的问题。”王路教授认为,虽然译法要澄清,但也同意这可以让西方译者去处理,他们哲学著作中翻译难题我们已经处理得够多了。

徐龙飞教授提问:“语言不是工具,语言就是思维,是语言表述我们还是我们表述语言,还是它们相互表述呢?”林远泽教授指出:“如果有汉语哲学的话,哲学是否要用复数形式?即使在西方也有德语哲学、英语哲学等等。如果有复数,又如何构成形态学?”尚杰教授指出:“汉语哲学话题引入差异性,这就变成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当代哲学问题,它就不仅是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差异了。”程乐松副教授指出:“中文之间互相发表是否需要翻译?诸如江教授对韩教授等思想进行重新表达就是重新翻译。”

第二场主题为“汉语哲学 语言的界限:庄子与维特根斯坦,洪堡特与汉语中的汉字思维”,由江怡教授主持。韩林合教授做了题为《语言的界限:庄子与维特根斯坦》的发言,包括如下内容:一、世界的界限:方内与方外/事实之域与神秘之域;二、世界之内的事项的可言说性;三、世界之外的事项的不可言说性;四、对不可言说事项的言说之无意义性及其作用:荃蹄之喻/梯子之喻。林远泽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洪堡特与汉语中的汉字思维》,他指出:自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法学的汉语研究以来,相对于印欧语的屈折语与拼音文字形态,汉语的孤立语与汉字的图形文字形态所代表的语言世界观,对于人类的精神表现究竟具有何种特殊的意义,就一直是个难解的谜题。他通过分析,强调了洪堡语言学中关于汉语汉字如下思想:汉语与汉字具有语音与收拾互补性的语言完善性,强调世界理解的身体建构性,这些特征之所以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在于印欧语言中心主义、主知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语言学偏见。洪堡认为,就透过语言以理解人类精神的整体表现而言,汉字思维因而占有关键性的地位。

讨论时,许章润教授认为:我们之所以要重新认识汉语,乃是因为汉语本身,是因为各自的汉语水平有限。徐龙飞教授强调:西文语法和中文语法上的差异并不明显,西文里有些语法现象中文还是有的。江怡教授指出:汉语用以表达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思维和语言,这种语言与西方语言的区别是需要研究清楚的。周程教授则分辨: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这在科学界有更为明显的区分和意识。

第三场对话主题为“汉语哲学 汉语与哲学翻译,汉语、德语和英语运思中的哲学活动”,由尚杰教授主持。王路教授发言的题目为《语言的转换与思想的呈现》,他指出:汉译西方哲学已经形成自己的历史,成果丰硕。汉译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句法方面:不同文字如何转换?在语义方面:如何呈现不同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在这两个问题中,通常遇到的问题是:有相应的文字,但是否通过语言转换呈现出不同的思想?他以being的汉译为例分析说,汉语中有对应的文字,而没有对应的思想;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相应文字的转换来呈现相应的思想。应该把being译为“是“,从而体现西方哲学中有关语言和逻辑的考虑,呈现那种最宽泛的知识论意义上的哲学认识。蒋运鹏博士做了题为《汉语语言特性与西方哲学研究》的发言,他指出:用汉语研究西方哲学,是否会因为汉语自身的特性,遇到原则性困难?他通过一系列的例证以说明:汉语无法在不借助附加说明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自身的语法资源构造出在任何语境下都只能作为反事实条件句来理解的条件句。

江怡教授指出,我们的翻译是为了什么,为什么翻译?翻译其实都是研究,都是再创造过程,译者把理解内容代入到了翻译文本的理解当中,就变成了双重理解。这揭示出一个问题:我们在翻译时读什么?是文本的思想还是语言本身?他认为,应该是读思想,但是又不能越过语言本身。语言表征的就是思想,那么它在翻译中就起到传达甚至创造思想的工作。我提倡解释性概念,我不主张一次性概念。比如being,不是用一个就行,而是要采用注释的方式。两种语言是没有办法直接还原的,我们的目的是要理解文献。林远泽老师认为:语法手段与语义背景要区分开来。徐龙飞教授认为:being这个词在英文也不是那么纯粹,做系词还是动词,不仅仅在我们中文,在西文中也是一样,那就需要追问这个词从哪来的。

在场的其他学者和学生与专家们还就“汉语的表达方式”、“汉语自身的思维严谨性何以可能”、“汉语是否值得进行哲学反思”、“汉字本身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等有意义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就哲学研究中英语、德语和拉丁语等其他语言中特定的哲学词汇乃至句法问题做了较为专业的探讨。这些学者和同学表示,这场对话大有启发,收获颇丰。

与会专家最后认为,汉语哲学确实构成了一个广阔而重要的学术领域,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讨论,大家建议,以后的对话论坛要针对汉语哲学中的特定问题逐次讨论。大家表示,这种对话的形式相当有效,使得问题能够展开,讨论可以深入进行;专家们也认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推出的对话这一学术活动很有创意,富有成效。大家约定,明年举行第二场汉语哲学对话,从现在起,专家开始考虑明年对话的具体题目。(崔雪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