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爱萍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5/11 10:20:04
选择字号:
高校食堂用“您好”打五折:利诱文明能否成习惯

 

据悉,安徽师范大学一食堂近日出台新规,只要学生在食堂打饭时,使用“您好”“请”“谢谢”“您辛苦了”等文明用语,就可以享受特价菜肴,一份原价6元的午餐,只需要3元就可以买到。

使用文明用语,还可以得到实惠,让学生不点赞都难。从管理者的善意来看,只要学生能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经营方降低点利润是值得的。然而,将精神文明欠的账用物质利益来找补,怎么看都有点利诱的味道,而且,这样培养起来的文明言行,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吗?

试想一下,如果真能培养出这样的好习惯,也就是说,即使撤掉这份“利诱”,学生们仍然能够做到文明用语不离口,将文明礼貌内化为个人的品行修养,那真是一大成效,甚至可以推而广之。但也有理由质疑:被利益“收买”的文明礼貌,是不靠谱的,精神文明的进步往往不是因为金钱的驱动,而是源于人的内心。

要知道,文明用语本来就应该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在这场优惠活动中,文明用语之所以能换来特价菜,不过是将文明折算成某种价格。这一行为无意中异化了文明礼貌的身份——文明是精神的主人,不是金钱的附庸。

同时也必须看到,这种奖励的作用未必符合预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表扬、金钱、荣誉等外部激励如果使用得当,能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自我完善。如果使用不当,反而压制人的内部激励,结果就是,如果曾经得到的奖励一旦得不到,人们对某件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如果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行为素养,就应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内部激励上。当然,用文明言行换特价菜,我们不能怀疑这一活动的诚意,但教育是一项长期作用于心灵的系统工程,在进行这类活动的同时,还需找到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真正突破口,并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原标题:物质利诱的“文明”能成习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