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墨 王小占 戴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6/4/18 10:52:54
选择字号:
华中师大三千封“家书”搭起家校“朋友圈”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王小占 戴涛

“号外!号外!‘家长空中课堂’第一期即将开始,今天晚上20:00准时相约戴双晴妈妈。戴妈妈有什么经验和绝招,我们共同期待。欢迎大家积极互动,充分讨论!”这个新学期开学伊始,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辅导员徐芬便邀请了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学生戴双晴的母亲,在家长QQ群分享她教育两个孩子的心得。

在徐芬看来,与学生沟通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还要进入学生的“朋友圈”——家长。考虑到很多“90后”在校大学生的父母都是“70后”,对微博、微信、QQ等手机社交应用的使用比较熟稔。徐芬想,为何不与学生父母“联手”,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做学生生活上的帮手、学业上的咨询者和思想上的引导者呢?

于是,“家长空中课堂”就以固定的周期持续深入开展起来。“家长空中课堂”采用线上形式,邀请在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经验丰富的学生家长,在线分享教育经验。此举一推出,便受到家长们的“点赞”。越来越多的家长利用零碎时间在群里发声,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知识。“家长空中课堂”及时矫正了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误区,有效解决了家校之间沟通不顺畅的现象,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随时随地的关爱。

2008级应用数学系学生张亚楠入校军训几天后,陷入了孤独、迷茫中,并关上手机拒绝与任何人联系,这令家长十分紧张。徐芬第一时间找到张亚楠,了解其困惑并推荐她参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活动中,张亚楠发现有太多新鲜的东西可以学习,找回了生活、学习的希望。张亚楠毕业后,她的家长还一直与徐芬保持联系,每年写信、寄明信片。

“不放弃每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是徐芬的工作原则。从2008年博士毕业工作至今,徐芬担任辅导员已经有8个年头了,她是当年学校同一批入职的辅导员中学历最高的。8年如一日,她一直坚持在每学期结束后,给每个学生家长寄一封信,迄今已累计寄出3200封。信中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排名、学分绩点,还有对每个学生性格特征、生活状态、职业发展方向的分析和建议。

徐芬说,选择用书信的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就是想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真实近况。家长可以根据自己针对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点评和就业等方面的一些建议,帮助学生更明确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多年来,徐芬所带的学生,就业率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她的“秘籍”是每周一次用寝室周记等方式与学生深入交流。她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挂科、人际交往困惑等学生面临的问题,先后和学生进行谈话达1800人次。

8年来,她的手机一直是24小时开机、机不离身,唯恐漏掉学生的紧急电话。所有学生的短信、QQ消息她都会耐心回复,亦师亦友地与学生沟通,共同想办法解决困难,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加油鼓劲。

2011级学生陈宇(化名)曾患抑郁症,留下一封遗书离开教室。徐芬一个小时后发现学生失联,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与学生家长联系,通过保卫处进行视频搜索,发动学生干部针对性寻找……最终通过多方联动找到了学生,并将学生送往专业机构治疗,及时化解了危机。

待学生得到有效治疗返校后,徐芬与陈宇的家长找到学校心理中心的老师一同为陈宇量身定制了恢复方案。每周固定与各方进行交流反馈,关注学生后续适应及恢复情况,及时解决具体学业困惑……多方合力帮助陈宇顺利毕业并找到工作。

“徐徐春风育桃李,芬香满园化冬寒。”毕业前陈宇送给徐芬的这首藏头诗徐芬一直十分珍视。

“对学生工作岗位真诚的爱是纽带,更是连心桥。它把家校相连,更把学生、家长和热衷辅导员工作的教育同伴们紧紧相连。”在徐芬心目中辅导员工作有着非凡的意义,“有两次机会可转岗到行政岗位,但我都放弃了,我是打心底喜欢做辅导员。因为喜欢,所以付出再多也觉得值得!”

8年来,徐芬先后获得了多项荣誉,但她唯独对“优秀辅导员”这个称号情有独钟。徐芬相信自己可以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坚守,理由很简单:“因为热爱,所以用心。”(原标题:给学生家长写信的习惯,华中师大博士辅导员徐芬坚持了8年——3200封“家书”搭起家校“朋友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