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6/3/11 10:33:55
选择字号:
两会观察:高校“双创”的冷思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称“双创”)观念提出一年多,逐渐深入人心。然而,不久前一组醒目的数据,引起了人们的议论。

这组由中国科协提供的数据显示,六成科技人员有创业意愿,但真正开始创业的只有2.5%。被视为“双创”主力军之一的高校科技人员缺位了吗?

贵州大学校长郑强代表:应该有冷静的声音

冷静。这个词在郑强的话中频频出现,与他颇显激动的情绪形成反差。

“大学的主业是什么?当然是教书育人!难道大学教授在课堂教书、在实验室搞科研就不算创新创业吗?”他将一连串的问号和感叹号向记者抛来。

“当全国都在鼓动时,我希望能有冷静的声音、冷静的心态。”他说。

郑强认为,从过去说“产学研”到如今,“双创”的概念其实在高校中一直存在。国家需要大学培养人才,社会也需要知识分子服务经济,这由国家发展决定。“政府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倡导一个国家氛围。”他说,“要防止冒进。”

郑强表示,统计数据出来以后,有些人觉得大学在“双创”方面做得不够。够还是不够,有阶段性。“中国的人才培养已经达到美国的水平了?需要让老师们歇歇,把精力转移到市场上去?”他瞪着记者,顿了顿说,“我看,起码现在没达到这个阶段。”

他表示,毫无疑问,大学兼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培养人才才是大学主要的责任。“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一批又一批人才,而不是教授去跟企业合作搞出什么新技术。“他说,而国内大部分高校,急需的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

他打算重新构建对教师的评估体系,按类别考核。“如果搞推广应用的教授既拿着高收入,评价标准还跟教书育人、搞科研的教授一样,谁还教书搞科研?”

郑强认为,大学里“双创”的问题无需炒作,各高校都会主动把其中关系处理好。但要冷静,要从发展现状和职业属性来分析。

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代表:当前最重要的是营造氛围

“不要纠结于投身‘双创’的人数比例,没有意义。”李家俊说,“‘双创’,当前最重要的是营造氛围,假以时日肯定会有效果。”

在学校里,李家俊并不指望有多少教师、学生能够真正去创办公司,但他愿意在学校里营造创新的氛围,为未来的“比尔·盖茨”们创造创业条件。近年来,天津大学开设了一些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每年拿出几百万创新基金,还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接受企业家精神的熏陶。

麻省理工学院曾发布报告称,2013年该学院校友企业的总产值接近2万亿美元,接近是年GDP排名世界第九的俄罗斯。李家俊说,这说明高校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能够产生巨大的生产力。但他表示,一个项目能在高校成长起来,源头还是高校的研究水平。因此,支持高校提高自身水平,也是推动高校“双创”的重点。

与郑强不同,李家俊不担心高校“没人教书搞科研”。“确实有的教授适合做成果转化,自己的科研做得差不多了,看到机会就跳出来办公司。但这样的人不会太多。”他说,“大部分教授还是适合做研究。”

他表示,只要各方利益界定清楚,课题组里个别老师、学生拿着成果出去转化,这是值得鼓励的。高校中这一类创业会比较多。

李家俊还认为,政策是最重要的环境。最近国内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创新鼓励政策,但落实还有一些问题。“中央、地方、各部委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该法不一致,协调统一性需要加强。”

例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科技人员从科技成果转让净收入或者许可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0%的比例。净收入怎么算?一些代表各有所见,李家俊却认为重点不在这。“该法最核心的是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交给单位。”他说,“既然处置权交给单位了,法律就没必要规定太细,单位制定细则,按照流程就能做好。这就是政策的落实。”

(科技日报北京3月10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