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13 9:10:28
选择字号:
中国农科院6项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李培武(上图中)、胡志超(下图)主持完成的两项成果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本报讯(记者李晨) 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及所属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的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

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主持完成的“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胡志超主持完成的“花生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等2项成果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中虎主持完成的“CIMMYT小麦引进、研究与创新利用”、赵明主持完成的“玉米冠层耕层优化高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李少昆主持完成的“玉米田间种植手册与挂图”(科普类)和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徐明岗主持完成的“主要粮食产区农田土壤有机质演变与提升综合技术及应用”等4项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李培武率领科研团队发现了黄曲霉毒素分子免疫活性位点及对抗体亲和力的靶向诱导效应,创制出了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抗体和纳米抗体等系列高灵敏、高特异性抗体,研制出系统配套的检测技术与产品,构建了从抗体质量到检测技术和污染控制的配套标准体系,攻克了黄曲霉毒素现场高灵敏检测的世界性难题。

胡志超率领科研团队先后突破了摘果、起秧、清选等花生机收作业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创制出多种高效、适用、经济性好的花生联合收获设备。该产品投放市场后已成为我国花生收获机械市场主导产品,市场覆盖率约30%,并出口印度、越南等国。在解决我国花生生产急需、引领行业技术创新、保障国内油料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何中虎率领团队历时25年,引进筛选出18165份优异资源,极大丰富了我国种质库中引进小麦品种。创立了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兼抗型成株抗性育种新方法,为解决品种抗病性频繁丧失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利用引进种质和创制的骨干亲本育成28个高产抗病优质广适新品种,其中多个成为所在省主栽品种。

赵明率领研究团队构建了玉米冠层耕层协调优化理论体系,创新了“三改”深松、“三抗”化控及“三调”密植等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密植倒伏、早衰等生产问题。

徐明岗率领团队探明了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的演变规律,创建了有机质提升的关键技术,构建了13种具有区域特性的有机质提升主要技术模式,土壤有机质提升与增产效果显著,有效促进了秸秆等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

李少昆牵头编著的“玉米田间种植系列手册与挂图”,充分考虑种植户的接受习惯和水平,向种植户推广现代玉米生产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了我国现代玉米生产理念与技术的普及,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已推广应用至我国所有玉米产区。

此外,以中国农科院及所属机构作为参与单位的其他6项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报》 (2016-01-13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