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库存 降成本 补短板 |
供给侧改革为农业“开方治病” |
|
■本报记者 秦志伟
供给侧改革是在化解工业产能过剩中提出的理念,相对于需求侧改革,它强调要在供给端化解过剩产能,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粮食丰产了,但大江大河大地受不了了,而供应的一堆粮食又不能形成有效供给。”近日,在京召开的第六届(2015)中国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年会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研究员陈建光如是说。
《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在调研和采访中了解到,一方面是粮食连增不止,一方面是粮食进口量攀升;一方面是中低端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足,一方面是高端、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供给明显不足……种种矛盾拷问着“气喘吁吁”的中国农业。
如何解决?2015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有业内专家解读其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据了解,供给侧改革是在化解工业产能过剩中提出的理念,相对于需求侧改革,它强调要在供给端化解过剩产能,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问诊 光环下的中国农业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中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一年。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斤,比上年增长2.4%,实现“十二连增”;粮油棉、肉蛋奶、果蔬茶、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
同时,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这应该是很好的事。”陈建光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介绍,近几年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全球粮食安全知识报告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每年排位都很靠前,“相对于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来讲,我国粮食安全的指数还是很高的,在107个国家中排在42位”。
但问题也来了。中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业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工作中最突出的一个薄弱环节。
韩俊对此表示,农产品的供求总体上偏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很低,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各种风险能力不强,要素加速外流,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仍然落后。
“今天我们看到的大气污染,一场风可以解决,但是农业方面造成的污染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去掉的。”沱沱工社创始人、董事长董敏在考察农业项目时发现,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已经严重透支地力。
中央党校研究室巡视员、“三农”经济研究专家曾业松认为,在过去,我国农业的问题就是保护20亿亩耕地、保障粮食安全,但现在又发现卖粮难的问题。“大量的库存积压,在调研时发现,有些地方的农民排三天三夜的队来卖粮食。”
“中国农业面临着天花板和地板的双重挤压、红灯和黄箱的双重约束。”韩俊进一步表示,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开始显现,成本地板抬升的挤压开始体现,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的黄线开始逼近,资源环境的红灯开始亮起。
把脉 高库存 高成本
据了解,我国农业目前出现了农业增产、进口量增加和库存增加的“三量齐增”的现象,进口农产品被大量消费,自己增产的产量却存进了仓库。在专家看来,这说明我国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供给侧出现了问题。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与工业领域相似,我国农业同样存在着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玉米、棉花等农产品库存过高,而大豆、白糖等过度依赖进口,产能分配不合理,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经常出现。
据预测,2015~2016年度我国玉米、小麦、稻谷库存合计高达2.54亿吨,将创历史最高纪录。以棉花为例,2015年度我国棉花库存占全球库存的50%左右,自2013年以来棉花库存连续三年超过1000万吨,近两年国内棉花与进口棉花价差很大,棉花高价收储,国家潜亏在600亿元以上。
此外,粮棉油糖肉等大宗农产品价格的全面倒挂让众多农业企业苦不堪言。《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黑龙江某生产大米的企业调研时了解到,以往每年稻米库存在4万吨以上,今年减少到1万吨,“主要是泰国、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出口到我国的大米太便宜了。(我们)效益不好,不敢存多了。”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小麦、玉米、大米平均批发价格比进口到岸完税后成本价都高出30%以上;国内猪肉、食糖价格是进口价格的两倍左右;棉花、大豆价格也长期高于进口价格。
在韩俊看来,现在中国农业必须要过的一个关,就是要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
“过去某种程度上拼资源、拼环境,主要追求产量的增长,现在必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轨道上。”韩俊表示,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农业发展不讲数量是不行的,在这个基础上要更加重视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开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陈建光看来,五大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要修正以前的战略、策略,不能照原来的路子再走下去。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五大发展理念,并首次提出了农业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其方向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据文件资料显示,去库存是加快消化过大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率;降成本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补短板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
“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今年农村改革的大头,也是要解决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提高效率的重要方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
在讨论中,专家各抒己见。曾业松认为,中国的农业潜力很大,但不完全是在种植业、养殖业上,真正提高效益是在加工或者延伸的服务性产业上。陈建光认为,应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其中,绿色发展最引人关注。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时和兴看来,绿色发展不是始于今天,原来农业社会本来就是绿色的,只不过工业社会使其变成了灰色,现在重提绿色实际上是一个再绿色的过程。
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高级官员曹卫球认为,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绿色发展更多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从原材料的进货,供应链的管理以及中间的产品生产,到下游的销售,整个进销存的过程如果采用循环经济的方法,就可以满足绿色经济的要求。”
“另外,新技术新产业开始向农业渗透,现在全国电商3.1万家,每年涉农交易量15万亿元,这种新技术的渗透和融合,将会为农业插上更高更强的一双翅膀,使农业走得更远更可持续。”陈建光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1-13 第5版 农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