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磊 杨保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5/7/15 9:57:46
选择字号:
中国科大正在突破机器人产业化瓶颈

 

本报讯(记者王磊 通讯员杨保国)在一个房间内,一个智能移动平台负重30公斤,自主避障并选择最佳线路到达多个目的地,周围的摄像头把该平台的运行轨迹数据传给电脑,很快计算出它到达每个点的精准度。这是记者近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看到的一幕。在第19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即将在合肥举行之际,作为参赛劲旅的中国科大机器人团队展示了他们在智能服务机器人自动检测技术和低成本化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

近10余年来,服务机器人技术突飞猛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科大可佳智能服务机器人近年来也在国际服务机器人标准测试中多次名列前茅。但智能服务机器人如何走向产业化,一度遇到瓶颈。

“传统的服务机器人性能检测一直停留在主观观测和定性评价阶段,在自动检测技术、工艺和装备等方面,国内外都处于空白。”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陈小平教授说,例如对某个技术环节进行修改后,服务机器人的相关性能有哪些具体变化,只能靠研发人员的主观观察,或者进行定性测试(比如抓一只杯子,观察是否成功),这种过于粗略的做法远远达不到科研所需的性能检测要求。“从产业化的角度讲,产品的质量检验就没有保证,这是服务机器人工业化生产的致命瓶颈之一”。

为此,中国科大联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与欧盟第7框架项目协作,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服务机器人自动检测技术研究,对服务机器人性能指标体系、性能因素与组合模型、数据采集与分析手段、参数辨识与模型重建技术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此基础上,引进国际领先的运动跟踪设备,自主研发服务机器人性能检测系统,并完成了首批实验测试。

“成本高是当前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瓶颈。”陈小领说,中国科大为此启动了“可佳低成本移动平台”项目,在可佳机器人底层平台的基础上,对主要零部件进行了国产化改造,对底层控制和感知系统进行了优化和升级。目前已完成两台“可佳通用移动平台”原理样机的研发,并利用服务机器人自动检测系统进行了性能检测与评价,效果良好。与可佳三代服务机器人底层平台相比,该移动平台的硬件成本降低了75%。在此基础上,通过生产工艺和批量生产等工业化手段,有望进一步大幅降低成本,最后达到每台几千元左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