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科技部发布了《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
这是科技部第三次公布此类报告,延续了以往的“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新增了“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专题的监测内容,首次针对非洲地区开展遥感监测,并在国际上首次针对中国—东盟区域的生态环境开展综合遥感监测,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报告,2014年全球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达27.64亿吨,同比增产1.2%,其中玉米、水稻产量基本持平,小麦和大豆产量好于上年;2014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与2013年基本持平,2014至2015年度中国冬小麦主产区作物长势好于去年和近5年平均水平,同时种植面积小幅增加,若冬小麦收获前农业气象条件正常,中国冬小麦有望增产。
报告显示,2001年至2013年,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面积保持稳定(减少不足1%),受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影响,国际重要湿地内的各种湿地类型呈现了明显的年际间转化特征;近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受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国际重要湿地面临更高的压力和威胁。
非洲土地覆盖中面积占比最大的裸地、灌丛、草地和森林四种土地覆盖类型。2000年至2014年期间,埃及尼罗河流域农田面积净增加11.19%,维多利亚湖周边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以城市为主的人造地表覆盖面积增加了143.97%,草原植被在萨赫勒地带大多数地区呈现增长趋势。
中国—东盟区域内森林资源丰富,总生物量近400亿吨,中国、印度尼西亚森林生物量分别占区域总量的41%和34.8%,森林年固碳能力近20亿吨,森林砍伐和森林火灾对森林固碳能力有显著影响;澜沧江径流量占澜沧江—湄公河全流域总量的11.1%,老挝、泰国和柬埔寨产流量占整个流域的58%,洞里萨湖调洪作用显著;中国—东盟区域农业生产强度总体较大,大部分耕地种植比例大于95%,泰国、柬埔寨、越南和缅甸为主要粮食出口国。
据悉,该报告由国家遥感中心根据科技部总体部署,牵头组织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