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郑金武)12月28日,《“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目标和管理模式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发布。该“建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环境学院宋国君教授领衔的研究组完成。建议提出应在“十三五”期间为每个城市建立明确、量化的垃圾管理目标,还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管理模式建议,并详述了该管理模式包含的强制源头分类,建立资源回收专项基金,推进特许经营,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和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等政策建议。
报告称指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1979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508万吨,2014年增长至17860万吨,增长了7.12倍,垃圾围城问题刻不容缓,然而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长期试点,却一直没有明显进展。
生活垃圾剧增引发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己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管理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责,从“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管理规划的目标和管理效果来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总体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是城市政府的努力。
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生活垃圾管理规划重点是垃圾的无害化,但未提及达标排放,对减量化、资源化仅提出了原则性、试点性的措施,目标保守、缺乏量化,整体未涉及低成本化目标,也没有针对各个城市设置目标,但目前我国垃圾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
报告建议国家为每个城市制定量化的“十三五”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目标:无害化目标制定的原则是,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13年无害化处理率已经达到90%及以上的城市在“十三五”结束时均要实现100%无害化处理,2013年在80%及以上的城市,“十三五”应达到95%,其余城市均应达到85%;减量化目标制定的原则是,“十三五”末期,省会和直辖市的人均垃圾日清运量应不超过0.65千克,其他城市则不应超过0.8千克;资源化目标制定的原则是,参照减量目标,制定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目标,且各城市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0%,并在信息统计体系基础上制定分品种的可量化目标;低成本化目标的原则是建立全过程的社会成本统计体系,并公开生活垃圾管理成本信息。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建议提出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基于“四化”目标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并详述了管理模式包含的政策建议,包括强制源头分类、建立资源回收基金、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管理领域的特许经营、加快推进焚烧厂和填埋场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及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为报告撰写前言,对评估结论和建议内容进行肯定,期望在全社会的共识下,“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能够取得明显进展,并希望研究组继续努力,通过更为精细的研究和制度设计工作,推动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改进,促进全社会关注并解决垃圾污染问题,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