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10 9:29:27
选择字号:
气候大会上的“碳专项”减排智囊
中科院研究成果亮相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展区

 

■本报记者 李瑜

12月5日,巴黎气候大会达成《巴黎协议》最终草案。与6年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未达成任何协议的窘境相比,此次巴黎气候大会能达成协议草案已是一大进展。

从去年的中美减排协议到此次的巴黎气候大会,中国政府雄心勃勃的减排承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份承诺包含了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就有中科院“碳专项”团队的贡献。

首度亮相

不久前发生的暴恐事件,让浪漫之都巴黎至今笼罩着一股紧张的空气。此次气候大会也不例外。

“宾馆到会场沿途都有荷枪的警察。我们开玩笑说,参会者不是沿着路标找到会场的,而是沿着警察找到的。”目前正在巴黎参会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工作人员林征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然而,这些并未搅扰人们对于展区中一个名叫“追踪碳足迹——中国科学家在行动”展台的好奇。这是中科院的研究成果首次出现在气候变化大会的展区中。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多少?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有多大的固碳潜力和速率?如何认识气候变暖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敏感性?……展板上的一系列问题,吸引了世界各地参观者的目光。

络绎不绝的来客,让大家必须时刻坚守着这块七八平方米的阵地。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关注,是因为整个展区像中科院这样由纯科学家组成的队伍并不多见。

除了开会,中科院“碳专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吕达仁基本上都守在展台旁。“一直有人在询问,所以没办法安静说话。”即便是接受采访,吕达仁也只能忙里偷闲说上几句。

减排智囊

几天来,中国如何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以及未来的减排措施,成为国外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

“碳专项”的全称是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于2011年启动,投资8亿元。

“‘碳专项’启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为我国的整体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以参照的实际情况。”吕达仁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比如,中国碳排放的数量、来源、趋势以及我国当前吸收碳的情况和预期减排强度,“这些都需要我们的研究给出一个定量测算”。

目前,在获得了中国化石燃料利用各行业和各类技术排放基础参数的基础上,“碳专项”研究已经提出了中国低碳发展的路线图,并且为中国在2030年左右达到排放峰值给出了科学依据。

“‘碳专项’的部分成果已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采用。同时,多名气候领域的专家也成为报告的领衔作者。”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廖宏说。

据吕达仁介绍,尽管国外没有与“碳专项”完全相同的研究计划,但一些发达国家在“碳专项”研究问题的各个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诸多成果。“我们还需要加快速度,争取尽早和发达国家做到同一水平。这也是‘碳专项’的主要目的。”

“‘碳专项’的明显优势在于,我们组织了国内相关问题的顶级专家,进行了有组织、有目标的重点研究。”吕达仁表示,过去几年里,“碳专项”已为我国参与气候谈判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技术上的支持和有价值的建议。

再来之时

在“碳专项”展台的诸多内容中,“碳卫星”无疑是最为抢眼的一个。

目前,“碳卫星载荷”正样已完成全部环境试验,进入仪器最重要的实验室定标环节。之后,两台载荷将交付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进入整星试验测试阶段,并预计在2016年7月择机发射。

“‘碳专项’和我国第一颗碳卫星的研制发射准备工作,是协同进行的,碳专项中就有这方面的内容。”吕达仁表示,对于我国即将发射的碳卫星,“碳专项”已经建立了碳卫星的反演算法和同化系统以及达到国际水平的核算方法。这将为我国碳卫星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下一步的工作是要做好有关资料的接收、分析和反演方法以及地面验证工作。”吕达仁说。

尽管“碳专项”的亮相获得了如此多的关注,但作为中科院的第一次参展,大家还是感到了一丝遗憾。“我们是6月底通过具有观察员地位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向大会提出申请、10月才接到获批通知的,时间上过于紧张了。”

“我们的专家都准备得非常充分,也非常扎实。但可能有点过于扎实了,因此展板内容显得有些多。和其他展台相比,趣味性不够。”林征说,如果以后有展览的话,内容还是要尽量活泼一些。“下次来时,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中国科学报》 (2015-12-1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