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0/21 9:41:00
选择字号:
盐碱地改良重现北大仓良田


 

▲经过新技术改良的稻田丰收在望。

▲对照田中出现大面积死苗。

秦志伟摄

■本报记者 秦志伟

“你看,那些盐碱地不长庄稼,已经荒废几十年了。”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黑鱼泡镇腰围子村村民王玉成指着对面200多亩的荒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道。而此时,他正站在自家收获在望的稻田里。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团队研制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正在进行试验田测产验收。测产结果显示,试验田亩产水稻(鲜重)平均628公斤,而对照田种植的水稻出现大面积死苗,选择其中长势最好的田块取样,测其产量(鲜重)为250公斤/亩。

据胡树文介绍,该盐碱地改良技术以新型缓/控释技术为核心,在成本相对较低投入的条件下,不同类型的中重度盐碱地经过一年的改良,可使荒田变良田。

意外的收获

王玉成在年前花3000元流转了30亩重度盐碱荒地,他拿出其中的一块当作胡树文团队的试验田。在王玉成看来,在这种盐碱程度比较严重的地区,想通过第一年改良就有收成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因为他家的100多亩盐碱地都是经过这个套路走过来的:“第一年赔本,第二年有点收成,第三年才能平衡”。

看到测产结果,王玉成直呼:“没想到有这样的收成,当初都没当回事。”而他也确实没把技术要求的改良工作当回事。正如他所说,“抛秧、施肥啥的都随便整整,后期也没怎么管理它,也没想着有收成嘛!”

记者在现场发现,稻田一片低一片高。“这就是后期没有好好管理,否则其长势不但整齐,而且长得比这还好。”胡树文告诉记者。

而对照田就可怜了,里面连杂草也没有,大面积稻田只剩下15厘米左右高并已经枯死的秧苗。以吉林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任军为组长的专家组建议,选择一块长势最好的常规种植的水稻田作为对照产量,其后的对照结果如上所述。

第二天,测产专家组来到吉林省通榆县八面乡宏大村农场,测产的结果同样让在场的人感到兴奋。“经过一年改良就长成这样,确实不容易。”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处副处长杨帆告诉记者。

在测产前一天,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处长鞠正山实地考察了镇赉县和通榆县两块稻田,对其经过改良后水稻的长势表示满意,也对胡树文团队的努力表示了肯定。

科技的力量

在王玉成家稻田测产时,记者找到了对照田的种植户,他是王玉成的哥哥王玉柱。面对测产的结果,当问及他明年是否也会用这项技术时,他说:“用,不相信科技不行啊!”

其实,王玉柱深有体会。据他介绍,在中重度盐碱地种植水稻之前,必须对所在地进行洗盐处理,起码要有两到三遍。在场的人听到他这么一说,都感觉成本太高。难怪像王玉成所指的200多亩荒地,当地有的农民种过两年,没有收成,就荒弃了。

试验田和对照田都处在东北松嫩平原上,pH值都已达到10.2,属重度盐碱地区。

无疑,胡树文团队的这项技术成为了盐碱地的“杀手”,也会成为盐碱地所有者的“福音”。

据胡树文介绍,常用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主要有水利工程改良、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化学改良见效快、操作简便、效果明显,更适合重度盐碱地改良。”胡树文说。

同时,胡树文也表示,目前化学改良剂种类繁多,多为一次性使用,容易形成盐害,并且有效时间短,对作物整个生长周期保护不够。

而胡树文团队的这项技术属于综合改良技术。“我们以新型的缓/控释技术为核心,开发出新型盐碱地专用缓/控释肥料、缓/控释土壤改良剂等系列技术,进行盐碱地改良田间试验示范。”胡树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在对照田,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教授黄元仿抓起一把泥土说道,“这里的土壤成了单个颗粒,就像沙滩。”而胡树文团队的技术则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更加有助于作物根系发育与营养物质的吸收。

此外,运用新型盐碱地专用缓/控释肥料,缓/控释土壤调理剂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当时地里的水就变清了”,王玉成对此感到很欣喜。

“农民很实在。”镇赉县发展水稻办主任李宏程告诉记者,“他们不看广告,只看疗效。”

该项技术成本如何,这是更多人关心的问题。“每亩在几百元吧,具体还要经过详细的测算。”胡树文说。

这只是开始

盐碱地是我国最主要的中低产田土壤类型,根据农业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不包括滨海滩涂的前提下,我国盐渍土面积约为5.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土资源达到2亿亩,近期具有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约占1亿亩。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杨劲松看来,1亿亩盐碱地经过合理改造和利用后,可新增耕地面积6500万亩,可大幅度提高3500万亩盐碱地的农业生产能力,每年可增加200亿斤以上粮油棉产量,“治理利用潜力巨大”。

而目前,在众多盐碱地改良技术中,胡树文团队研制的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实地采访过程中,记者感觉到胡树文对此项技术的应用充满信心,“该技术如果得到大规模推广,理论上能为国家增加大片良田”。

但任军也指出,盐碱地改良是个复杂系统,它需要有农业、机械、生物、物理、化学等一系列配套跟上。“没有后续技术的支持,盐碱地改良极易反复。”任军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所以我希望胡老师不仅是位土壤专家,也要成为栽培学专家。”

“用量标准、技术与品种是否配合等问题,在以后试验中都应考虑在内,应该更科学化、标准化。”杨帆说。

而在盐碱地治理方面,黄元仿有自己的看法。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从区域生态学角度说,应该留有一片不开发的盐碱地,否则那些流出来的盐该去哪呢。”

虽处今年十一假期,胡树文团队并没有停下试验示范的脚步,他带领团队继续到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和通榆县东固村进行玉米测产,其后又到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隆平乡七一村进行甜菜测产。

据了解,此次系列测产活动不但得到了当地农户的认可,也得到了国内同行各专家的指导,特别是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召虎和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和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郧文聚研究员以及各位学科带头人的支持。

“团队将继续总结和汲取今年示范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争取来年将示范工作做得更科学、更扎实。”胡树文说。

《中国科学报》 (2015-10-21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