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来源:苏州日报
在苏州,“地下空间”与市民的生活走得越来越近,这也让市民发出这样的疑问:不断挖空的地下,会让地面塌陷吗?昨天,著名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中科院孙钧院士在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作报告,记者趁着这个机会,请教了孙院士。
孙钧,1926年出生于苏州,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
曾为“东方之门”建设献策
“现在经济发达一点的地方,造地铁、发展地下空间已经是必然的趋势。发展地下空间是推动城市经济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它在解决城市人流拥堵(比如地铁)、疏解地面车流(比如地下道路)、改善环境污染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深基坑的开挖,地下空间体量的扩大,市民就会有顾虑。”孙院士说,“有一次我去开会,一位研究化学的院士也跑过来问我,地下空间挖这么厉害,将来会不会塌掉啊?”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来看:确实有极少塌陷的事故,那是多重复杂原因造成的。如果施工工艺、技术过关,施工人员责任心强,地下空间是安全的,市民无需多虑,一个地下空间的使用寿命是100年。”孙院士进一步解释,“地下自身有结构,可以承受地面建筑物的重量,当挖掉一块后,就要用相应的结构去替代,这个结构就用到钢筋水泥,但是水泥干透达到一定强度需要时间,那么没有干透之前,怎样保证这个替代的结构足够结实有效呢?”孙院士给出了方法,比如施工前先降水,让土层里的孔隙水消散,增加土的强度,接着通过水平旋喷把水泥灌进土层与之充分粘合,在被挖空间的四周形成硬如岩石的一圈保护壳,并用锚杆支护,这样就弥补了水泥干透的“时间差”。
“东方之门”作为园区湖西CBD的标志性建筑,轨交1号线穿越而过,未来四周超高层建筑林立,如何确保地下空间的安全,孙院士就主持了相关问题的研讨,并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并已付诸实施。
摆脱“地下”感 要有自然光
“地下空间”与地面建筑的投资金额是数十倍的差距,但这不是最大区别。“房子住着不舒服了,可以拆掉重来,可是地下空间一旦建好,就不可能拆掉,这是最大的不同,因此地下空间的规划显得很重要。”孙院士说,“从国外的经验看,城市轨道交通(地铁)是城市地下空间的核心骨干,用地铁将各类地下空间有机连接,形成地下空间的全覆盖网络,是世界发达地区的普遍做法。”但是,国内包括北京、上海,很多地下空间的店面租不出去,空关着没人要。
“你看国外,特别是日本,为何上下班高峰路面上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全在地下。在地下商业街、地下超市他们能找到所有能找到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地下有休闲步行街、供人们在地下健身锻炼的地下绿地、娱乐活动中心。”在孙院士看来,在地下光开店是不够的,要让地下生活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孙院士说,要尽量将城市地铁和各类地下空间做成“浅埋”和“超浅埋”,以方便人流出入,并尽多利用下沉式地下广场以吸收天然日照,这不仅能节能环保,更能吸引大量客流乐于进出地下。在孙院士看来,国内绝大部分地下空间还没有真正摆脱“地下”感觉,就是没有自然光。“对接地下商场的中间部分都建成上覆玻璃能够透光和遮雨的步行街,在挪威的地下图书馆白天不需要开灯,照样读书很舒服,人们乐意呆着,因为这里更加安静。”
孙院士建议,可以将市内大厦的多层地下室,改建、新建成全城分散设置的中小型地下停车库,并使之与周近的地铁车站用“地下联络通道”相互沟连,使之能更好方便人们上下班,它是疏解地面车流、人流拥堵的最佳方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