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23 13:28:20
选择字号:
追记施立明院士:平淡但不平凡的一生

 

因为对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怀有浓厚兴趣而又十分认真,还不时有一些“怪异”的想法或“惊人”的见地,同学们给施立明起外号叫“小达尔文”。

■北绛

1994年5月22日,我国杰出的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立明因肝癌逝世,年仅55岁。今年刚好是施立明先生逝世20周年,不知是不是巧合,刚好也是他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整整50周年。

施立明毕生致力于真核细胞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细胞分类学和核型进化、减数分裂的细胞遗传学、遗传毒理学和辐射细胞遗传学研究,并建立了第一个野生动物细胞库。

施立明的故乡是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蟾东村,在当地的水上公园,“先贤亭”里有一副醒目的对联:“立身科学前沿探究生物进化,明晰基因理论领军细胞遗传”——这正是当地村民为了纪念施立明而书写的嵌名联。短短24个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已故施立明院士平淡但不平凡的一生。

乐清“小达尔文”

施立明的故乡乐清县是著名的钟灵毓秀之地——背靠雁荡山,面临东海之滨。依山傍水,繁华而不失清幽。同时离瓯越文化发源地温州很近,该地哺育了不少英雄豪杰、商贾政要和文人骚客。

施立明1939年12月18日生人,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在当地商店做小职员的施父尽管工资微薄,但仍十分看重长子也是独男的施立明的教育,常常给他买书。1946年,7岁的施立明被父亲送进了小学。他天性安静、喜好思考,成绩名列前茅。

据施立明的朋友施希觉先生回忆,施立明从小喜爱生物,时常在田野里捕蝴蝶、蜻蜓和青蛙等小动物。“他好像是没有受什么人的影响就喜欢上生物的。”施希觉仍然记得,三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朗读课文,施立明偷偷在书桌抽屉里画蝴蝶,被老师发现了,结果被训斥了一顿。

尽管当时并没有生物老师,但广袤的自然似乎天然培养了施立明对于生物的热爱。因为对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怀有浓厚兴趣而又十分认真,还不时有一些“怪异”的想法或“惊人”的见地,同学们给施立明起外号叫“小达尔文”。

升学时,施立明顺利入选著名的温州一中,这所由朱自清、苏步青等学者所创办的中学,是当时浙江省极负盛名的重点中学。

师承谈家桢

沉静寡言的施立明在世时鲜少与人谈起自己的经历,也正是因为这样,1992年春节他接受当时《中国科学报》驻昆记者赵书庆的采访内容更加弥足珍贵。在那次谈话里,施立明道出了自己的童年感受。

“浙江是1938年沦陷的,我1939年底出生。那时已处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军事管制、经济侵略、奴化宣传处处可见。作为小职员的家庭,经济生活还勉强,最难忍受的是民族压迫,那真是不堪回首的年代啊……”年幼如斯,却已明晓家国之悲,也就难怪他打小就寡言沉默了。

孔子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与不少大家一样,施立明也是少年立志,并终身致力于此。中学时代他最感兴趣的便是生物课,对课程中涉及遗传学方面的知识更是充满好奇。他敏锐地发现老师介绍的遗传学科技新发现者全是外国人,独独没有中国人。施立明自此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世界遗传学中留下中国人的名字。

1959年,20岁的施立明考取当时以遗传学著称的上海复旦大学。尽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与大多数国人一样,施立明也面临着生活上的拮据情状,但于他挚爱的专业而言,当时却恰逢美妙春天。

上世纪50年代,长期统治中国遗传学界的苏联米丘林学派开始动摇。1956年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著名生物遗传学家谈家桢等为代表的中国摩尔根学派获得了话语权。1958年,谈家桢教授率先在复旦大学生物系恢复讲授经典遗传学、招收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和刘祖洞先生一起,重执教鞭。由于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刚刚恢复,对学生的挑选很严格,都是从各专业中选拔尖子组成,施立明因品学兼优而入选。

施立明曾告诉施希觉说,他为进入这所号称中国摩尔根遗传学派大本营的大学而庆幸。

西南行记

1964年,施立明从复旦毕业,被分配到昆明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正是在离家遥远的大西南,施立明迎来了自己专业上的腾飞。

在长期的染色体观察中,施立明对常规使用的小鼠、兔子、狗和猕猴等实验动物的染色体深感懊恼:一是染色体数目多,二是染色体小而不易辨认。当时有报导说印度麂的染色体数目少,染色体大且易辨认。他就开始琢磨我国是否也有类似的物种。

1976年,他从昆明园通山动物园一头雄性赤麂取血培养,建立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制成了清晰的染色体组型照片。本来只是想将赤麂作为辐射细胞遗传学研究新材料的施立明,从未料到这种来源方便、结构简单的赤麂染色体竟会将自己引向另一个新的学科领域——麂属动物的染色体进化,并由此开拓了动物细胞与分子进化研究的广阔天地,成为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1977年,施立明在进行麂属动物染色体研究时,发现上海西郊动物园有一头奇异的麂子枣由赤麂和小麂杂交而成的杂种麂。在对赤麂、小麂和杂种的染色体进行带性分析,进行反复的核型、带型、特别是G带的比较研究后,施立明发现赤麂和小麂虽然染色体数目相差很大,但实际上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根据核型的同源性,他推测小麂的染色体可能通过罗伯逊易位和多次串联易位的方式演变为赤麂的染色体,首次提出染色体的串联易位是哺乳动物核型进化和物种起源中值得重视的途径。该研究结果在1978年中国遗传学会成立大会上首次披露,当即引起震动。经修改补充的论文于1980年在美国的Cytogonet. Cell Gent杂志正式发表,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巴拉·麦克林托克,在获奖演说中也曾引用施立明论文中的观点。

概括来说,施立明院士生于华东,长成于西南。只憾今日斯人已逝,唯愿幽思长存。

《中国科学报》 (2014-05-23 第11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