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双布鞋,穿在不同人的脚上,效果截然相反。
普通人穿上,或许会和“农民”“底层”等字眼联系起来,而院士穿上,则有了不同的“重量”。
新闻就这样产生了。前几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光脚穿着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的照片,在网上被疯转。
于是,更多的人记住了“布鞋”这个意象,和院士的“帽子”。很少有人知道李小文还是国际遥感基础研究“李-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以及忽略了他作为院士的重量。
和很多旁观者一样,我也好奇照片背后的李小文,究竟什么样。然而,他一再婉拒采访。
没办法,只能“曲线救国”,我试图勾勒出一个他人眼中的李小文。
在北京师范大学地遥学院,问清我的来意后,李小文的秘书黄女士有些不理解,“李院士平时也是这样,为什么都这么关注他呢?”
一些接受采访的学生,也证实了黄女士的反应并非敷衍。在学生王易的印象里,每次见到李小文,脚上都是一双布鞋,甚至裤腿也会挽起来,“这是他的标配,和网上流传的照片一模一样。”
一个印象是,李小文只是在陌生人的世界里走红,而在他现实的朋友圈里,“小伙伴们”很平静。
在他所带的研究生QQ群里,没有人因为这件事一惊一乍,群里没有人讨论李小文的衣着,偶尔蹦出的话题,也是和遥感有关。
只有在李小文的博客里,熟悉他的朋友会打趣“袜子去哪了”,但随后又会说,那些人怎么可能知道,穿布鞋的“老邪”,是遥感界的大师。
“老邪”是李小文在博客里给自己起的绰号。博客里,他特意回避关于自己走红的话题,专门挑选网友提出的遥感知识问题回复作答。
在李小文身边的人眼里,不论李小文穿不穿布鞋,他都是大师。
一名男生听完记者来采访的原因,很平静地介绍李小文研究的实际价值,“他的研究,可以通过遥感预估粮食产量。”在他看来,李小文的厉害之处,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最通俗的话题来介绍,才能让外行明白,李小文在学术上的造诣,比脚上那双布鞋,更应该成为旁观者关注的“梗”。
同样,受访者的反应几乎惊人的一致。他们都觉得,关注李小文,不应该只盯着那双没穿袜子的脚和那双再普通不过的布鞋。
我只有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网友对于李小文的追捧,是因为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光脚院士”,穿着打扮似乎与院士身份并不相称,由此对他随性装束下真正内涵的好奇。
有网友说,关注李小文,更多的是一种借机抒怀,表达公众对时下科学界存在的浮夸与功利的失望;对中规中矩、棱角全无的“学者”的不满和厌恶;以及对魏晋文人风骨与传统的追忆甚至是想象。
李小文恰恰满足了公众的美好愿望。
一位与李小文神交已久的网友认为,李小文在科学上的态度更有榜样价值,而对待物质的态度,属于个人私事,不该被看做衡量学者的标准。这名网友说,李小文让外界了解了另一种学者风范,但这种风范却不应该强加给别人,“如果布衣布鞋成了一种标准,李小文的价值又在哪呢?”
□贾鹏(新京报记者,4月29日发表《李小文特立独行的“布鞋院士”》)(原标题:《当“布鞋”遇到“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