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自远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4/12/9 14:40:47
选择字号:
欧阳自远:火星可能曾有过生命

 

2014年12月1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陨石学与行星科学》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林杨挺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包括中国科学家研究团组,德国拜罗伊德大学A. El Goresy教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Phillipe Gillet教授,日本东北大学Eiji Ohtani教授、 Masaaki Miyahara博士和Shi Ozawa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火星可能曾有过生命给出了迄今为止最令人鼓舞的科学论据。

中国科学家的成果令人鼓舞

在中国科学院的资助下,自2012年4月至2013年12月,林杨挺研究团队利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激光拉曼谱仪和纳米离子探针,对2011年降落在摩洛哥沙漠的提森特(Tissint)火星陨石(图1),开展了系统的精细分析测试与研究,发现了火星陨石中的碳颗粒,并证明这些碳是来自火星的有机质,进而测定出它们具有典型生物成因特征的富轻的碳同位素组成。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陨石学与行星科学》2014年第12期封面刊发了Tissint火星陨石照片

林杨挺研究团队早在2013年3月在美国休斯敦召开的“月球与行星科学讨论会”上,报道了在提森特火星陨石中发现了具有生物成因特征的碳颗粒,表明火星可能曾有过生命的初步成果。2014年12月1日,林杨挺为第一作者与其研究团队在《陨石学与行星科学》正式发表这一重要论文的同时,研究团队中的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和德国拜罗伊德大学(Bayreuth University)分别组织了新闻发布会,向国际媒体报导了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国内大量的媒体对国外的新闻进行了转载性报导,中国科学家作出的突破性成果令人鼓舞。

寻找地外生命是终极目标

寻找地外生命是人类开展太阳系探测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找到地外生命,那将是科学史上的最重大发现之一。火星是除地球之外,被认为最有可能孕育和存在生命的另一个行星,因而也是火星探测最激动人心的科学目标。从1976年“海盗号”着陆火星开始,尽管“海盗号”开展的生物科学实验没有获得存在生命的确凿证据。但是近二十年来,以美国为主的火星探测,利用高分辨成像、光谱、质谱、雷达、中子分析等多方面的探测手段,获得了河流侵蚀地貌、古湖泊河流沉积物、水成矿物、极地冰盖、大气中水蒸气组分等一系列证据,都反映了火星早期曾经存在表面水体。这些发现暗示了火星过去或现在存在适宜生命繁衍的环境特征。2004年欧洲发射的“火星快车”在火星大气中检测到30ppb低浓度的甲烷气体,更激发了科学界探索火星的热情。美国于2011年底发射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昂贵和最先进的“好奇号”火星车,其使命就是探索火星的古环境和古气候,为最终发现火星生命做准备。大气甲烷、火星样品中的有机物将是下一步火星生命探测的突破点。

寻找火星生命的另一条捷径

探索火星,包括火星的古环境和可能存在的生命遗迹,还有另外一条途径,那就是研究火星陨石。火星陨石是人类采集并返回火星样品之前唯一能得到的火星表面岩石。利用地面实验室的各种高精尖现代分析仪器,可以对这些火星陨石样品进行非常详尽的分析,得到各种实验分析证据,从而揭示火星的形成,以及岩浆活动和表生环境的整个演化历史。但是,大部分火星陨石有一个问题,它们掉到地球之后,往往经过了很长时间才被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受到地球物质的污染,特别是有机质。人类目击陨石降落过程,并马上收集到样品的降落型火星陨石仅有5次。除了提森特陨石之外,其他4次降落于1815-1962年,距今50-100年,并且在1983年之前,科学界并不知道这些陨石来自火星,因此这些样品实际上也没有被很好地保存。这也是为什么提森特陨石具有非常重要科学价值的原因。

林杨挺研究员及其团队就是在这样一块非常新鲜的提森特火星陨石中发现了几微米大小的碳颗粒。他们利用激光拉曼对这些碳颗粒进行分析,得到的光谱特征跟煤很相似,而不是石墨。进一步,他们利用自已实验室的、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台纳米离子探针,分析了氢、碳、氮、氧、磷、硫、氯、和氟等元素和氢、氮和碳的同位素组成,得到的结果进一步证实这些碳颗粒是跟煤相似的有机质。

提森特陨石非常新鲜,因此受到地球污染的机会很小。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确证这些有机质来自火星本身,研究团队利用纳米离子探针分析了氢及其稳定同位素氘的比值(D/H)。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有机质的氢同位素组成完全不同于地球上的有机质,而是富氘的典型的火星物质特征,因此可以确定它们是来自火星。这些碳颗粒在陨石样品中以两种形式出现,即大部分颗粒充填在矿物晶体的微细裂隙中(图2a-b),还有一部分颗粒被完全包裹在硅酸盐熔脉中(图2c-e)。这些硅酸盐熔脉是玄武岩质类型火星陨石中最常见的冲击变质现象,是由于小行星在火星表面强烈撞击产生的高温高压,使样品局部熔融形成。碳颗粒包裹在这些冲击熔脉之中,指示它们的形成比火星上的小行星撞击事件还早,这也是火星来源的另一重要证据。此外,包裹在冲击熔脉中的碳颗粒有一部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还发生了高压相变,形成纳米粒度的金刚石。

 

图2. Tissint火星陨石中的有机碳颗粒,充填于微裂隙(a-b)或包裹在冲击熔脉中(c-e)

碳的同位素组成是指示含碳物质是否生物成因的关键证据。生物作用一方面会产生明显的同位素组成变化,即同位素分馏,另一方面,这种变化朝向富轻的同位素方向。因此,地球上有机质(沉积岩中、石油、煤)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其他含碳物质(如海相碳酸盐、大气二氧化碳、地幔)相比,具有明显富轻的碳同位素特征(图3,表示为?13C更负的值)。研究团队同样利用纳米离子探针对这颗碳颗粒进行了精确的碳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它们相对于火星大气的CO2和火星上的碳酸盐而言,更富集轻的碳同位素,而且它们之间的碳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与地球上的情形非常类似(图3)。这也是迄今为止所有报导的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活动的最有利证据。

图3.提森特火星陨石中有机碳颗粒的碳同位素组成(红色圆点),与火星上的大气CO2,碳酸盐相比,明显富轻的碳同位素组成。作为对比,图中下半部给出地球上有机质与其他源区碳的同位素组成。提森特火星陨石中有机碳颗粒的碳同位素组成(红色圆点)与地球的煤(蓝色方形点)的碳同位素组成极其相似,都是明显富轻的碳同位素组成。

中国的火星陨石研究

林杨挺研究员及其团队还通过对我国在南极格罗夫山发现的另一块火星陨石(编号GRV 020090)的研究,证明火星在2亿年前左右还存在地下水的活动,并且可持续25万年,为生命存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他们通过分析,还得到火星大气水的氢同位素组成非常富氘,是地球海洋水的7倍,说明火星曾有极为大量的水逃逸。这一结果也被“好奇号”最新对火星土壤的氢同位素分析所证实。此外,该团队还对这块火星陨石中的一种含水矿物,即磷灰石的水含量和氢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火星幔的水含量只有百万分之38-75 (ppm),远比地幔要贫水。这些重要的发现,也于2014年9月正式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地球化学与天体化学学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