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晨报 发布时间:2014/12/5 9:29:13
选择字号:
马建章:保护野生动物 与自然和谐共处

资料图  来源:网络

12月2日上午,我国著名动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名誉院长、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活委员会(SSC)委员、熊类专家组成员马建章先生,就东北虎保护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保护好东北虎人人有责

本报自11月14日起发表了《寻找“普京虎”》系列报道,连日来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寻虎小分队”在近两年来出现过野生东北虎地域的一次次深入采访,把遍布张广才岭、完达山脉,甚至深入“城市后花园”的野生东北虎在黑龙江省境内生存、繁衍的踪迹,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随着报道的深入,热议“寻找虎踪行动”的读者和网民,观点出现了分歧:一方认为,保护东北虎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要积极参与,我要积极保护”;另一方则认为,保护东北虎与我没关系,“老虎离我太远了,它的存在与否与我何干?”

那么,野生东北虎在黑龙江境内的生存与繁衍,到底与我们有没有关系呢?

马老先生说,东北虎,是拥有三百多万年进化史的重要自然遗产资源,是世界上几大濒危物种之一,全世界存活量仅有500余只,已经到了濒于灭绝的边缘。科学考察结果表明,东北虎身上具有某方面非常优秀的基因,如果这个物种消失,它所具有的优秀基因也就消失了,这对于人类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在目前的科技手段下,我们还无法对这样的古老物种的优秀基因进行复制,因此,要挽救这一物种,保存下这份优秀基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珍贵的自然遗产资源,就必须对它严加保护。同时,东北虎的存在,对人类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东北虎处于食物链顶端,它的存在平衡了区域生态环境,客观上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一种保护;同时,东北虎所具有的独特美学价值,也会因它的灭绝,使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缺损。

因此,保护好东北虎这份自然遗产资源,人人有责。

要“从我做起”

保护野生东北虎,绝不仅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重要的是要保护物种的栖息地。从保护物种生态环境,完善自然资源宝库入手,保持好物种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就要求“从我做起”。

马老先生说:“‘生态保护’这个观念,应该渗透在全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里,无论是机构还是人。‘无翼鸟’(又称几维鸟)被新西兰人看作是国鸟,是本民族的象征。为了宣传保护无翼鸟,新西兰用尽一切宣传载体,就连咖啡的搅拌棍,都印上无翼鸟图案,让人们随时随地、无时无刻地接受对无翼鸟的保护理念。在我国,东北人有个雅号就叫‘东北虎’,东北虎不仅是对这一地域的人们的标注,同时它更是黑龙江省能够被称为生态大省的重要标志。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标志物,作为黑龙江人,怎样去保护东北虎都不为过。从这一点出发,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寻找野生东北虎踪迹’行动,意在通过这种形式唤起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就十分有意义了。”

让人人都成为志愿者,马老先生说:“生态环境的稳定,对于人类健康生存的意义,毋庸置疑。环境的健康、稳定和平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在全社会营造出人人都是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员、志愿者的舆论氛围,让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劲彪新闻记者 赵辉 文/摄

马建章先生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物种越丰富,这个系统就越稳定;反之,系统就变得越脆弱,越容易发生灾难性的变化。因此,不只是东北虎,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任何物种,都具有各自调控、调节生态平衡和物种平衡的作用。对于野生东北虎的保护,我们就不能从单纯的物种保护角度看,更应该从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保护生态平衡性的高度来看”马老先生说。

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平衡,依靠的是物种间的自然循环和更替。本世纪起,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林业六大工程”。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一个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另一个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恢复和保护我国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平衡。

从草原到森林、从山川到峡谷、从小溪到江河、从苔藓到古树、从微生物到小动物、从草食动物到肉食猛兽,这一切的一切,全部都和人类在一个生态体系中生存着。所以无论哪一个环节失衡,最终都会影响到人类。比如草原食肉动物锐减,老鼠成灾,导致草原沙化现象愈加严重;森林大型食肉猛兽濒危,野猪等草食动物越来越多,导致田地和村屯人畜受害……这些都是由于生物链濒临断裂而引起的不良后果。

因此,保护东北虎,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开发纳米孔糖测序新策略 即将发射!SpaceX猎鹰火箭的竞争者上线
看这座国家太空实验室有多不一般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