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4/10/22 10:27:42
选择字号:
中青报:别让巨额科研经费流入个人腰包

 

近日,包括李宁等院士、大学教授因陷入科研经费腐败丑闻被查,科技投入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据全国政协的一份统计材料:2013年,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与巨额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真正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大师级的科学家还鲜有出现。与此同时,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起草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有专家称,这一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第一财经日报》10月21日)

早在2011年12月,《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文章披露,高校科研经费数额巨大而监管形同虚设,截挪侵占、虚报冒领现象非常普遍。文章见报后,引发各界热议,呼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高校科研经费被乱花的话题再次为代表委员热议。一时间,科研经费成了“唐僧肉”、科研项目等于自动提款机的说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上述报道之所以再次刺痛公众的神经,是因为新华社首次公开了去年的全国公共财政科技支出超过5000亿元,比1978年的52亿多元增长了近100倍,结果引出这样一句惊天之问:巨额的科技投入到底流向了哪里?中国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约四成,这意味着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人们担心,其中不少经费会流入李宁之类的项目负责人的腰包。

一年5000亿元的科技投入,已经超过了2013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的4132.45亿元,足见国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决心之大,但事与愿违,巨额投入反而“造就了”李宁等科技领域的诸多“蛀虫”。这让人痛心疾首。

令人欣慰的是,以上述《方案》的获批为标志,我国已经开启了科技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方案》确定的五项改革原则看,一是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二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三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四是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五是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每一条都切中时弊,大方向完全正确。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将细化后的原则措施加以落实。

以第五条为例。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两者缺一不可,监督必须建立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鉴于科研领域的高度专业性以及小众化,两部委在坚持公开透明的同时,尤须完善监督体系。以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来说,包括:对部门计划的项目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的监督,主要是对项目执行的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的审计,监督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审查所开支的款项是否符合规定;对经费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要给出必要的建议,问题严重的,将诉诸法律予以处分。

针对现状,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的宏观监督、科技教育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督和审计部门的事后监督体系,确保科研经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监督对象不局限于科研经费使用单位和个人,还应包括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监督内容除了科研经费分配、使用情况,更应注重对使用效果的监督和评估,以此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只要这条能得到细化和落实,科技经费腐败现象当能得到有效遏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