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4/10/12 11:19:23
选择字号:
南都社论
时评:加强科研反腐的同时 应完善科研资源分配

 

一场针对科研领域的反腐行动目前正在各地陆续展开。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科学技术部党组近日通报巡视整改情况,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目前共依法依纪查处了8人,其中两人被依法判刑;4人被依法批捕;1人被行政处分;1人暂不起诉。

此次处理的对象中既包括潘绥铭这样的著名学者,还有像李宁这样的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一直被置于象牙塔上的社会精英们,在世俗的诱惑中沦陷,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唏嘘。对于精英阶层恐怕也免不了道德指摘。这种讨论有一定的价值,但具体到腐败这一常态社会问题时,有必要通过分析问题本身来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和前一段时间的高校反腐针对领导干部不同的是,此次反腐主要发生在科研领域,对于外界而言,此领域的腐败现象虽曾被曝光,也受到舆论关注,但多数人依然陌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由于高校与外界交流相对匮乏,具体到这种腐败行为如何操作,是否如外界传言那般严重难以知晓。

切身参与高校科研的人士经常会解释科研腐败是出于无奈,并将问题归咎于制度层面,一种常见解释是,高校教师工资待遇并不高,更多时候,他们只有靠争取项目获得科研经费来提升收入。这也导致局内人经常念叨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即年轻教师因为争取不到科研项目而生活贫寒,而资历较深的教职工则从科研项目中受惠颇丰。学生经常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此类文化即是后一种现象的反映,这种打工者心态的逻辑是,学生协助导师完成科研项目,通过付出廉价劳动力,继而获得一定的收益。科研资源的分配格局是导致高校教师之间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高校的科研早已不再纯粹,它已沦为高校教师发财致富的一大途径。

一些科研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科研人员巧立名目,通过拼发票、凑预算等途径套取科研经费。这些乱象大致可归结为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够严格,对经费使用缺乏监督等,抽象地说,防范腐败应通过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来实现,科技部部长万钢前年在一次场合中提到,为了让科研经费不被滥用,最重要的是让所有课题在阳光下进行。从目前的制度建设角度而言,的确还有诸多环节亟须改善,但是,为了防止科研精英腐败,除了建立一套不敢腐的制度,还有必要对当前的科研资源分配乃至整个科研体制做出反思。

一般来说,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科研是额外工作,两种工作都需要付出劳动,按理说,都应该明确相应的报酬。目前的问题是,科研这部分的劳动报酬并不清晰,科研人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可以说,只要延续这种状况,那么套取科研经费基本就是一种必然现象。短期看,要抑制科研腐败,需要改善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明确科研人员应得的报酬。当然,近年来科研腐败之所以趋于普遍,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资源过度向高校聚集,国家投入越来越多而分配格局依旧不变,而按照西方国家的经验,科研红利若要向民间扩散,科研成果若要作用于生产领域,主要应通过激发企业的科研热情来实现。中国科研能力日渐提升,在加强科研反腐的同时,也该审视科研体制的弊端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