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陆琦)6月17日,正在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顺利完成首次下潜。
当天上午9时37分许,“蛟龙”号顺利完成水面布放;9时54分许入水,开始下潜;下午17时许浮出水面。水下作业时间长达7小时。
据了解,“蛟龙”号此次下潜区域是一个冷泉区。该潜次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验证潜水器的状态,二是进行潜水器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三是锻炼潜航员在海山地形的驾驶技能。
据悉,“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原计划第一个作业区是在海山区,但预报显示该海域海况将非常恶劣。因此,航次现场指挥部6月12日下午在气象商讨会上决定,先去海况较好的冷泉区,在大风来临之前进行一些设备的测试,为下潜作好准备。为此,“蛟龙”号于6月13日凌晨抵达南海冷泉作业区,准备试验性应用航次的首次下潜。
“向阳红9”试验母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6月10日从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起航,远赴南海和太平洋开展为期113天的试验性应用航次任务。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分为三个航段:第一个航段赴南海执行任务,共43天,主要在南海特定海域开展长基线的定位系统实验;第二航段共42天,主要在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海底调查和取样;第三航段共28天,计划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区开展近底测量和取样,这也将是今年蛟龙下潜的科研重点。
《中国科学报》 (2013-06-18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