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5-28 8:19:36
选择字号:
沈保根院士:将科研人员从挣钱中解放出来
 
■本报记者 丁佳
 
“对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他们往往需要同时承担多个研究项目才能满足工作需要,有的资助还断断续续,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近日,中科院院士沈保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何科研投入越来越大,原创性成果却没有正比上升?科研经费分配制度不够完善是原因之一。
 
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越来越多,科研经费大幅增长。2012年,全社会用于研发活动的支出达10240亿元,占GDP的1.97%,科研经费占GDP比重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有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论文总数已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然而,沈保根认为,“我国科研经费的分配已形成了多渠道投入的格局,各部门资助基本上独立运作,使少数同一研究内容的申请可以从多个渠道得到重大资助,进而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沈保根所说的情况的确比较普遍。当前科研人员经常一个人同时承担着4~5个项目,有的甚至承担7~8个项目,但每一个项目所得到的资助却又十分有限。
 
这导致的后果是许多科研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申请科研经费、应付各种检查总结汇报等方面,其真正安下心来作研究的时间明显不足,甚至“有些工作只是为了交账,而较少考虑集中精力作深入系统的研究”。
 
因此,“有的导师进实验室的次数越来越少,把实验工作基本上交给学生。导师忙于挣钱,学生埋头干活,经常有学生把自己的导师称为‘老板’”。
 
沈保根觉得,国家应大幅提高基础研究项目的单项资助强度,减少科研人员申请项目的次数。让基金管理工作人员从应付大量申请和评审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质量管理上,也让一线科研人员减少花在项目评审上的时间。
 
他建议,把更多的经费用于安排自由申请的面上项目。“对重大研究项目不宜设立针对性很强的申请指南,允许更多同行参与合理竞争。对非常优秀的人才和特别优秀的项目继续给予特别支持,但也要避免科研经费的过分集中。”
 
此外,沈保根还呼吁国家要特别重视培养35岁以下的年轻科技人才。“一般教授和研究员花较多时间和精力还是能够申请到科研经费,但年轻科技人员作为负责人申请到经费还是有不少难度。现在虽然有针对年轻人的项目,但数量还远远不够,每项资助的强度又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发挥。”
 
“年轻人才的成长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国家不仅要让年轻科技人员有更多渠道申请研究经费,而且尽可能要使每位优秀年轻人才都能获得较强的资助机会。”他说。
 
《中国科学报》 (2013-05-2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