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熙檀
●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20纳米技术领域占一席之地
3月14日,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华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据介绍,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突破,从理论研究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
而据记者了解,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中国科技界,近期不断实现突破,在国际相关技术和产业领域发出“中国之声”。“中国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构思大手笔的时候了。”最近,《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中科院院士和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涛说,中国论文数量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们不缺数量,应该更重视成果的质量。”张涛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采访对象们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肩负战略使命
2012年诺贝尔奖发布时,中科院院士郭光灿曾表示,缺乏原创,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与世界科学发展的距离。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重大原创成果和开创性工作还比较少;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大幅提升,但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还不够多。”郭光灿说。
中科院各研究所所长在2013年的新年规划中,都进一步明确了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开展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战略使命。
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说,从中国科学院的角度看,在国家层面要发挥战略作用的话,意味着研究所的成果应该代表国家水平。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央和社会各界对科技支撑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期望很高,产业界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尽快调整结构并实现利益最大化,农民也期待有更好的农业成果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我们目前的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十几年的积累,和这些期待仍有距离。”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周杰说。
立足创新前沿
张涛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科技界应该在世界前沿领域真正提出些原创性的想法或发现”。
2011年,理化所牵头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获得突破,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等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均为世界独有的科研利器。
2012年,8台装备中有两台获批科技部产业化项目,为前沿装备产业化工作作了铺垫。
同样在2012年,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在22纳米CMOS关键技术先导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2 纳米CMOS技术是全球正在研究开发的最新一代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各国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力争抢占技术制高点。有国际评论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迟早要做这样的技术。
叶甜春认为,过去全球微电子最先进的技术领域,没有中国任何位置。现在在最先进的20纳米技术领域,中国也有了一席之地,下一步应考虑更前沿的技术创新。
突破产业桎梏
我国每年集成电路的进口额,超过石油、铁矿石、粮食等的总和。“尽管集成电路需求很大,但是我国这一产业相对弱小。”叶甜春说。
集成电路是全球化的产业,每年全球研发资金几百亿美元,产业投入数千亿美元,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面对国外若干个“航母舰队”构成的整个国际化产业链,中国企业研发力量不足,尚无航母级企业。
“在着力建立企业研发力量的同时,把我们的研发力量慢慢融入企业,交给企业,然后我们再去作更前瞻的研究。”叶甜春说。
同样依赖进口的还有大型低温制冷设备。作为大科学装置的支撑技术之一,中国有50%,国际有80%的大科学装置需要用到这种设备。
2012年,理化所自主研发的2KW@20K低温制冷机获得成功。理化所所长张丽萍前段时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理化所和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正在起草协议,届时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首台(套)大型低温制冷机将接受实地应用的考验。
“让应用证明,中国自己制造的大型制冷设备能够与国际品牌相媲美,为该产品的国产化奠定基础。”张丽萍希望,以此来赢得用户对国产设备技术和质量的认同。
此前,理化所低温制冷机曾与林德、法液空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共同竞标散裂中子源工程。虽然理化所并未中标,但是,因为理化所的参与,国外厂商被迫降价40%。
接受记者采访的研究所所长普遍认为,总体来看,我们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还不够多。要想更好地发出“中国之声”,就要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项目,并且项目要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作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3-03-2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