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千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24 8:08:27
选择字号:
访生地所所长陈曦:哪里有荒漠哪里就有生地所

 陈曦
■本报记者 郑千里
 
不久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访问的间隙,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出于外交礼仪,送别了哈萨克斯坦地理研究所所长麦迪和前苏联国家科学院院士谢维尔斯基。
 
“哈萨克斯坦地理研究所来我们这里访问,希望双方共同建设冰川研究中心,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亚设立的第一个冰川中心。”陈曦重回一刻钟前正与记者谈论的话题,“最近一两年来,周边国家和非洲相关科研机构与我们互访频繁,也说明新疆生地所这几年拓宽了国际合作渠道,提出的‘哪里有荒漠哪里就有生地所’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新疆生地所目前的定位,就是要围绕干旱区可持续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立足新疆,面向中亚,放眼世界干旱区,围绕水土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区域发展和周边合作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创立干旱区协调发展理论,实现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和系统集成,在亚洲中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陈曦信心十足。
 
迄今为止,在“三山夹两盆”的新疆,生地所已经建设了9个生态观测台站,包括阜康、策勒、阿克苏3个国家级台站,吐鲁番、塔中、伊犁3个院级台站,以及自己培育的木垒野生动物生态监测实验站、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站和莫索湾荒漠生态站。“天山积雪雪崩站始建于1967年,位于伊犁新源县巩乃斯乡境内,随着伊犁河流域生态战略地位的提升,目前这个站的功能正加以扩充发展,从单纯技术的实验站变成综合的流域生态站。”
 
中亚干旱区面积约为100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资源与能源的战略补给区。但中亚干旱区跨境河流众多,中亚五国之间及中哈、中吉之间关于水问题的矛盾错综复杂,水土资源开发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态退化问题极为突出,水利用理念与生态建设模式的各国观点差异明显。
 
陈曦介绍,围绕中亚干旱区千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监测与生态系统管理,新疆生地所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已在中亚五国共建了5个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站,建了5个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盐碱土改良、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区。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等共建了国际干旱区生态研究中心,与德国国防大学、澳大利亚科工组织、中亚五国以及毛里坦尼亚、卢旺达等共建了干旱区水与生态研究中心,在国际上建立了六个研究基地。
 
“我们从三个方面具体推动,迅速建立覆盖中亚干旱区的生态监测与管理网络。”陈曦说。
 
一是对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形成国际性的网络。其中,仪器设备、站区建设等费用生地所提供,日常的观测和维护由国际合作方做。
 
二是建立起生态变化研究系统。要参照联合国的模式,建立起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评估模型,对新疆干旱区及中亚干旱区形成整体的综合评估,每隔三年至五年,向上海合作组织发布区域生态变化的趋势和评估报告,形成长效机制。
 
三是建立试验示范区。利用已经取得的先进技术,率先建设几个示范基地,如滴灌、喷灌、地膜覆盖,还有防沙治沙技术等。目前在建的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四个基地。
 
按新疆生地所“十二五”规划,在未来几年里,将创新境外资源环境调查和生态监测方法体系,建立中亚千万平方公里资源环境信息数据库;揭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的中亚干旱区水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模拟与评估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变化趋势;系统集成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系统管理技术,建立试验示范区。
 
“要像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那样,成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区域影响研究的权威机构,我们对中亚干旱区生态问题的研究,也要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陈曦信心满满,“我们投入了较多科研经费,包括已购买的超算系统就是做这个事情。最终要在三年左右,在中亚建成我们中国对干旱区生态研究的权威机构。”
 
为利用和保护新疆丰富的生物种质与基因资源,促进新疆现代农业、现代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2011年作出部署,拟建立乌鲁木齐种质资源保藏库、伊犁植物园、霍尔果斯生物产业孵化与试验示范区,打造我国干旱地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物种资源保育新高地,“这通称的‘一库一园一区’,也是以生地所为主要科研依托单位。”陈曦很是自豪,“策应自治区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我们科研‘国家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荒漠中打造出更多更好的生态绿洲。”
 
《中国科学报》 (2012-09-24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