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丹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18 8:35:29
选择字号: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所长陈曦:学者,有劳苦心智之备
 
本报记者 刘丹
 
从最初的水文学到计算机,再到后来的地理信息系统,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和他的团队把新疆的水资源状况、母亲河塔里木河等资料装进了电脑,供研究者随手点击和翻阅,供相关管理者勾画科学发展和科学建设广袤的新疆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在科研的竞争中,我们已经站在了亚洲中部干旱区研究的前沿。”陈曦微笑着对记者说。
 
学者,有劳苦心智之备
 
1988年8月8日,是陈曦人生坐标的一个标记,他每次叙述自己的人生时,总是以此为起点。那是他硕士毕业走进新疆生地所的日子。在这里,他从一名研究生成长为研究所的所长,而此时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
 
1993年,在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工作不久的陈曦作为国家10位研修生之一,前往日本深造,学习与遥感科学密切相关的高层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此时,我国的遥感科技事业刚刚起步,新疆的遥感事业更是一片空白,陈曦由此开始了自己在科研之路的第一步。
 
1995年,在日本深造了两年的陈曦准备回国。他拒绝了家人帮忙安排的高校计算机系系主任一职,依然选择回到所里。毕竟,在新疆他有更广阔的天地。
 
陈曦回所后如虎添翼,研究所为他提供了青年实验室的平台,他很快争取到了几个重量级的科研项目,凝聚了一批有抱负的青年科研人才,并领衔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青年实验室。
 
水文专业出身的陈曦敏锐地意识到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大有用武之地,围绕干旱区水利用,率先在新疆利用3S技术开展研究。地理信息系统青年实验室以“新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的名称进入首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行列,成为新疆唯一的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陈曦还记得他第一次野外科考的经历。连续三四个月,他几乎跑遍了伊犁地区的每个村、每块样地,学会了如何获取第一手资料,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陈曦带了个小组到伊犁的偏僻农村考察。进村那天,老乡们用当地杀羊喝酒的最高礼节款待客人。可是因为野外饮食长期缺乏蔬菜,陈曦患上了严重的口腔溃疡,他婉拒了老乡热情的敬酒。想不到第二天,村里所有的乡亲都不再理睬他们。陈曦只好硬着头皮,拿着两瓶酒再去找村长,这样才拿到了原先他同意提供的科考材料。
 
“在少数民族地区,酒文化的传统根深蒂固。”陈曦笑言,“在中国的大西北做野外科研,与老乡们打交道如果不明酒理、不成朋友,往往很难办好事。”
 
经过8年的艰苦努力,陈曦带领新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跨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国家先进行列。
 
领军,有海纳百川之量
 
一路走来,陈曦强调为地方服务,强调当代科学的立体与交融——“陈氏哲学”中,“合”与“和”,成就了他的科研人生。
 
作为新疆生地所的掌门人,陈曦对研究所与新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非常看重。走马上任后,他将研究所定位于“首先服务新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中亚,聚焦干旱区关键科学问题,再者攀登科学高峰”。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全面统一监控,塔里木河上、中、下游对水资源的调配利用一直处在矛盾中。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塔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的规划,决定建设“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强化对塔河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
 
“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项目总投资2亿元,由陈曦担任总设计师。从2002年开始,他们完成了项目的软件系统和调度系统的设计,开始研发工作,外围还有十七八家单位参加,负责供应软、硬件,开展工程基建。
 
陈曦说:“我亲自带队下去,自己扛着仪器。要在一天之内从塔里木河下游考察回来,必须在早上4点,天还没亮就从库尔勒起程,否则当晚就得住在羊圈里,因为尉犁的塔河中、下游没有住宿的条件。大队人马都驻扎在库尔勒,最多的时候达到100多人,下去考察大部分都要住在野外。”
 
塔里木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系统于2005年完成主体建设,2006年开始试运行和调试,2010年正式验收。该系统可监测到近30万平方公里内塔里木河流域各来水和引水的实时水情,制定和调整年度水量调度预案,以及月、旬水量调度方案,并实时监控水量调配情况和效果评估。该系统还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动态监测塔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生态与环境状况以及水量调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检验水量调度对生态保护的实际效果,并通过水量预测和用水评估制定来年流域水量调度预案。
 
“人们坐在水资源调度中心的办公室里,就能看到整个塔河流域的水量情况,能够实时地控制闸门的启闭。滔滔的塔里木河水再不会像没有缰绳的野马,任意奔流。”陈曦说。
 
近10年来,陈曦主持了国家“863”、“973”、国际合作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金等课题30多项,成为新疆科研战线的领军人物之一。
 
“新疆生态安全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应用”,200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陈曦的“获奖感言”很简朴:“这是在国家‘973’和‘863’计划支持下,与兄弟单位的精诚合作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
 
而现在,陈曦的研究重点随国之大势发生了转向。在国际碳排放谈判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政治因素这一背景下,陈曦和他的团队敏锐地发现“干旱区盐碱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这一现象,开拓了干旱区碳过程与全球碳黑洞补偿研究的新领域。2009年,“973”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领域设立“干旱区盐碱土碳过程与全球变化”项目,陈曦任首席科学家,开展服务于我国节能减排规划和国际碳平衡谈判的工作。
 
这个项目,将覆盖整个欧亚内陆干旱区,从全球角度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也是陈曦推行跨学科、跨单位、跨部门协作的样板之一。
 
“他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这是同行对陈曦的普遍评价。
 
《科学时报》 (2011-11-18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