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公布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安徽宿州市萧县扶贫办最近在网上公布一些贫困生信息,却引起了误解,并让被公布的贫困生直呼“接受不了”。原来,他们不仅公布了学生的身份信息,还将学生父母的姓名、银行卡号甚至是手机号码一同晒出来了。(9月14日新华网)
贫困并不丢人,但每个人对于贫困的认知不同,对于一部分贫困的人而言,他们对贫困比较敏感,不愿意用“详细公示”的方式让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贫困。应该承认,贫困有时确实是一种隐私权。贫困学生固然需要帮助,他们在提出救济申请时虽然已经承认了贫困,但这种承认的方式比较低调,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希望知道自己贫困的范围越小越好,不愿意让自己的贫困被高调地晾晒在很多人面前。萧县扶贫办为了“更好地接受社会监督,体现捐助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把贫困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就读学校、入学时间、资助金额、家长姓名、银行卡号、手机号码等信息在网上一股脑地“晾晒”出来,属于好心办了坏事,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贫困学生的隐私,触碰到了贫困学生心中的自尊之弦,违逆了贫困学生的意愿。
不贫困的人或许并不了解贫困的人对于贫困的敏感程度,所以,不贫困的人在试图帮助贫困的人的过程中,往往会自以为是地推出一套貌似公平的程序,而这种程序很可能忽略了贫困者的感受,给贫困者造成困扰甚至伤害。扶贫办“晾晒”贫困学生的详细信息就是一套看似公平实则冰冷的程序。
救助贫困,并不一定要晒出来。其实,要想既避免贫困生尴尬,又实现救助的公平透明,只须公布贫困学生的姓名和监督举报电话即可。扶贫办应该把贫困学生的信息作为内部档案加以保管,而不是大张旗鼓地向社会全面公开,只有在某名或某些贫困学生受到质疑时,扶贫办才有必要就事论事地在一定范围内向质疑者提供贫困学生的信息和相关说明,以消弭质疑,呵护扶困诚信。
救济贫困,应有更细腻的考量。不论是扶助贫困学生,还是扶助其他困难群体,都该进行换位思考,尽力维护贫困群体的尊严,采取容易被贫困群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切不可想当然地向贫困群体抛出一套尴尬的公平透明模式。
《中国科学报》 (2012-09-15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