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6 10:01:28
选择字号:
美国总统奖得主周如鸿:回报母校是自然而然的事

 
■周炜
 
在新近成立的“浙大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心”西湖论坛研讨会上,十几位来自海内外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各抒己见。席间,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的浙大校友的报告引起了在座许多学者的兴趣,他是浙大1984年首届混合班的周如鸿,现任美国IBM华生研究院软物质科学实验室主任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周如鸿的思绪还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的加速度:趁着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的契机,开辟生物物理的研究方向。他还特别提出:“虽然从直观来看,我和浙大的物理、计算机和生物学都有合作,但这种合作还是相对分散的,特别对于学生来讲,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空间共同成长。”
 
这个认识与周如鸿在阔别多年后重返母校当起“义务博导”不无关系,从2003年起,周如鸿先后培养了6名博士生和博士后。
 
30%的大问题
 
“那是理想主义兴盛的年代,学风很好,我们的饭票上还写着英文单词。”周如鸿的母校情结清晰地定格在27年前用的饭票上。1984年,浙大开办第一届混合班,探索新型的 “尖子生”教育模式。时任浙大副校长的李文铸和吕维雪等倡导“工科学生理科培养”,首创了混合班这一“高起点,高速度,高难度和高淘汰(淘汰率为三分之一)”的培养模式。在当时,“浙大混合班”是与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齐名的英才教育模式,在全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如鸿以恢复高考后的全国第一批32名免试生之一入选浙大首届混合班,并连续两年名列混合班总分第一。
 
李文铸平时有繁重的行政职务,也担任博士生导师,但他仍坚持给本科生们上课。“他的专注让我印象深刻,一次课间,他一边思考一个问题一边掏出一根烟,可是怎么点也点不着。”这一幕逗乐了当时的周如鸿,到如今依然记忆清晰。“因为那根本不是烟,是他手里的粉笔。”正是在李文铸的物理课上,周如鸿迷上了物理,决定从入学时的光电系转入物理系。
 
2011年8月,李文铸先生与世长辞,在纽约的周如鸿得知消息后非常悲痛,和严大东等同学写了长长的悼文来纪念这位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好导师。“虽然我不能和李先生比肩,但我要尽力地向他学习。对待学生也要像他当年对我们那样来帮助他们往前走。”
 
另一位使他受益匪浅的教授是周先意。周如鸿在和同学们交流的时候,常常会说:“做学问要有大将风度。”其实,这句话就是他当年在浙大混合班的时候,从周先意那里学来的。周先意主讲数学,周如鸿却同时从他这里学了很多做学问的道理,“最有帮助的就是‘大将风度’这个教诲”。周如鸿对这句话的解读是:做科研要有大将风度,着眼要大,眼界要宽。
 
“你做的科学问题不能是太小的事情,因为即使做得最好,也只能解决一个小问题。如果着眼点比较大,即使你只做到中等,但总的来说你解决的问题比较大。100%解决一个小问题和30%解决一个大问题相比,我更倾向于后者。”周如鸿说。
 
任何事都有正反面
 
1994年春天,周如鸿获得了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机会。和很多当年初到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去拜访了李政道先生。李政道指点他如果不想从事粒子物理的话,生物物理是个前景看好的方向。虽然这对周如鸿来说转向的跨度很大,他还是听从了李政道的指点。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初这一决定的正确。后来几年,许多领域都开始朝着生命科学方向发展,如今连普林斯顿大学老牌的物理系,也设立了生物物理实验室。
 
目前,依照当年周先意说的“做学问要有大将风度”,周如鸿主持的IBM华生研究院软物质实验室正在开展三方面研究,一是针对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白内障、老年痴呆、糖尿病等疾病,开展相关致病蛋白的折叠机理研究;二是针对目前新兴的纳米材料领域,研究生命体中蛋白质和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三是研究在纳米尺度下受限水的特殊性质,为纳米器件、纳米开关研发作指导。
 
有一项研究令周如鸿颇为得意,这和越来越走进我们生活的纳米材料有关。“现在市场上会出现一些含纳米材料的化妆品,容易被皮肤吸收,能增加皮肤的光洁度,很受女性朋友青睐。”在周如鸿看来,选择这类产品仍需慎重。因为科学界已有研究显示,这种纳米尺度的材料与人体内的蛋白质尺度极为接近,当它们“大摇大摆”进入人体后,会让人体细胞“搞糊涂”,影响细胞膜的结构或蛋白质之间正常的信号传递,最终破坏细胞的功能,被称为“纳米毒性”。“这是新型纳米材料遇到的一个‘消极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不要去研发纳米材料。”周如鸿说。
 
周如鸿把视角落在了问题的反面:既然纳米材料会产生“毒性”,那如果“毒性”针对的是癌细胞,能主动设计一些纳米药物让癌细胞“搞糊涂”,这样“坏事”不就变成“好事”了吗?在这个思路下,周如鸿与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合作研究,他们最近合成了一种含重金属的碳纳米颗粒,实验显示对乳腺癌和胰腺癌等癌症细胞有很大的杀伤力。“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这是一个方法论,做学问的人不能总被负面的东西困住,不能钻牛角尖。”周如鸿说。
 
2011年11月,因为在“生物分子动力学以及疏水性等领域做出的理论与计算方面的突出贡献”,周如鸿先后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和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
 
在周如鸿看来,人类与病毒的搏斗,就是一场实时变幻的棋局。“病毒会变异,而不是等着你将它杀死。我们就是要在变换中有随时把它‘将死’的方法。”想这件事情的时候,周如鸿心里惦记的是猪流感、禽流感、SARS等这类对人类杀伤力极大的流行疾病。
 
2003年,周如鸿和在浙大的朋友,当年混合班的同学吴朝晖、何赛灵等聊起自己的研究,得知农学院朱军教授那里有一些研究方法与他相关,就主动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后来,周如鸿主持一项IBM研究院重点资助的名叫“CHECKMATE”的“H5N1禽流感模拟”的研究,农学院的夏征与金谷雷开始跟随周如鸿开展了用大规模复杂计算来模拟预测病毒的发展方向。“对于预测流感病毒的基因突变,我们做到了70%左右的准确性,我们创立的病毒预测网站也成为科研机构登录的热点。”2009年,夏征与金谷雷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作者的论文发表在生物信息学的顶级杂志Bioinformatics上。2005年,IBM华生研究院打算在全国启动“Support University Relationship (SUR)”计划,周如鸿向IBM总部推荐了母校浙大,并促成了浙大—IBM联合生物信息研究所的建立,让浙大成为IBM当时在中国SUR支持的第一所高校。
 
回浙大当“博导”
 
2003年,浙大物理系的博士生李敬源的课题遇到了瓶颈,导师唐孝威院士指点他,可以从分子动力学的角度去突破。李敬源辗转联系上了这方面“术有专攻”的周如鸿,周欣然接受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的“求教”,李敬源随后也成了周如鸿在浙大合带的第一个博士生。 2007年,在周教授的指导下,李敬源对水通道蛋白的简化模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的研究,解释了纳米尺度下水通道所具有的独特的开关特性,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其毕业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前有李敬源,后有修鹏和杨再兴。他们的共同导师唐孝威是一位极力倡导学科交叉的学者。他认为,纳米系统和生物系统的独特性造成了很多奇特现象,如果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用全新的科学手段去刻画其中的科学图像,会产生激动人心的科学成果。李敬源之后,唐孝威又非常放心地将博士后修鹏和博士生杨再兴“托付”给了周如鸿。
 
周如鸿的大部分时间在美国,每年只回来两三次。但他有一句话留给在浙大的弟子:科研的问题,随时找我。于是,他白天打理自己在美国实验室的事情,晚上就通过SKYPE与浙大的弟子在线讨论到深夜。第二天清晨又精神抖擞去上班。“师母很心疼他,因为有一次他曾经累得昏倒在地上,并出现短暂的失明。”杨再兴说,周如鸿是一个很操心的人,如果一个问题有求于他,他一定要解决得很彻底为止。
 
虽然回国时间少,周如鸿还是尽量抽时间和研究生们在一起,小组会议讨论学术研究,或是一起出去郊游放松心情。“和年轻人在一起的感觉真的很好。”周如鸿兴奋地说着自己和同学们共游金华双龙洞的场景,“双龙洞的水封闭在溶洞里,是宏观尺度上的‘受限水’,而我们研究的是微观尺度的‘受限水’,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看看风景,聊聊科学,是很赏心悦目的。”
 
“在国外久了,觉得母校好,祖国好,觉得要做些事情回报,都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过去八年里,周教授在浙大先后培养了六名博士生和博士后,但从来没有拿过一分薪水。在这方面,周如鸿很坦诚,并不认为“义务博导”是一件多么无私与崇高的事情。“虽然在金钱方面没有回报,但在这个之外,特别是年轻人的想法与思维,也让我受益很大。这些都是相互的。”
 
周如鸿说,明年起,他计划有更多的时间回母校指导研究生。“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目前,修鹏也留校了,杨再兴、夏征也在做博士后,短时间内这些高年级学生都起来了。他们也可以开始帮助新来的研究生了。”
 
“软物质科学是一个外延很宽广的领域,其中很大一块和生命科学有关。”周如鸿说,“我们目前造的机器绝大部分是硬的。但在纳米尺寸来讲,‘柔软的’蛋白质是最好的纳米机器。它们很精细,功能又直接,用完以后还可以重新使用。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能模拟蛋白来做出‘软’的机器,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周如鸿说,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一定会对人类的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
 
学术名片
 
周如鸿,IBM Watson 研究中心软物质科学实验室主任。1988年浙江大学第一届混合班毕业,199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美国总统奖获得者(注:美国国家技术创新总统奖,National Medal 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Fellow)、美国物理学会(APS)会士(Fellow)。
 
周如鸿在分子动力学理论模拟蛋白质结构、功能与动态过程;纳米尺度受限水的特殊性质;以及纳米颗粒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等领域成就卓著。拥有或已申请15项专利。在权威学术刊物如Science,Nature,PNAS,JACS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SCI引用3500余次。
 
《中国科学报》 (2012-08-06 B2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