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卉
8月2日,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网站发布了关于北京“7·21”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遇难人员情况的补充公告。公告显示,因此次灾害而丧生的人数已升至78人。
这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两年前发生的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同样是8月初的一天,那场泥石流夺去了千余人的生命。
两年后的舟曲情况怎样?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实地采访时了解到,在舟曲,以生态发展避免生态灾难的理念正转变为一系列具体举措,在灾后重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规划在灾难降临前酝酿
“在甘南,生态文明的发展态势已经出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董锁成表示。2011年,当地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11%,这在全国都是比较高的比例。
一切都来自那场灾难的深深触动。“现在舟曲灾后重建的状况很好,是按国家相关规划进行实施的。”舟曲所属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王砚近日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在舟曲,矿产开发已经受到限制。据甘南州环保局局长朱发祥介绍,这里不会再批新上项目,同时也对已有矿产开发进行了规范。被划入规范整顿清理名单的,还包括小水电等。
为王砚提及的“相关规划”提供重要科学支撑的,是《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后者并不是灾后才启动的。事实上,早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前,甘南州委州政府就已经提出了这个动议,当时找到的项目承担人,正是董锁成研究团队。
2010年6月,《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课题正式启动,专家团队开始对甘南州所辖七县一市进行社会、经济、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实地调研。7月下旬,经过几轮研讨,最终完成《规划》初稿。
2010年8月8日,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时,甘南州委州政府正在兰州与中国生态学学会、甘肃省环保厅等部门,共同主办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针对《规划》进行咨询论证。
董锁成团队返京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交给他一项任务。受温家宝总理委托,中国科学院承担了舟曲灾后重建规划,董锁成课题组整体进入,参与舟曲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中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部分。
日前,董锁成团队承担的规划任务已经完成并通过审批。《规划》针对的时限是2010~2020年,近期目标针对2010~2015年。据《规划》专家组成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副研究员李宇介绍,目标之一是用3至5年时间,确保完成舟曲灾后重建工作,并把灾后重建、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主攻方向。
实际上,这个《规划》后来也确实同国家和甘南州的“十二五”规划对接,得到直接应用。
“生态立州”背后的国家意志
就在不久前,经过申报并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批复,甘南州全州整体纳入国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名录,并已得到财政部的直接资金支持。王砚表示,《规划》的超前,也为这一试点的执行奠定了基础。
另外,一系列利好政策正在甘南汇集:《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规划》、《新十年扶贫规划》均将甘南州整体纳入。而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甘肃甘南藏区,以及青海、四川、云南藏区和西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标志着甘南州的生态地位也在国家层面获得更多重视。例如,从战略上,国家已将甘南州列为青藏高原东缘生态安全屏障,横跨黄河水源补给区和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
而在王砚看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事实上也是《规划》的一个有力背景。
转型发展还须合理考评
脆弱的生态与社区的贫困往往相伴相生。甘南州是全国最贫困、最落后、最困难的藏区之一,保护与开发的问题自然更加突出。这给董锁成团队提出了严峻挑战。
目前,甘南州地方经济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生态经济,诸如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中藏药材种植业、森林碳汇产业等。而其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仍是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但就这两项而言,“目前推进实施难度还是不小;转移支付也太少”。董锁成说。
生态移民是生态保护的手段之一。但是,据《中国科学报》记者了解,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在甘南州,除以前的水库建设移民,以及局部游牧民定居点移民外,生态移民并不多见。
对于甘南未来发展布局,王砚建议,应留足生态空间并禁止开发,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并点状分布。
实际上,就评价指标而言,除青海三江源这样的个别地区,以GDP论英雄的现象在包括甘肃在内的大部分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王砚表示,甘南州已经降低了工业增速,希望在GDP考核方面能够切实有所改变,真正建立起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考评机制。
不过,尽管经过泥石流灾害的洗礼后,生态文明理念在甘南已逐渐深入人心,但其内涵和模式,董锁成认为,仍在探索之中,而在更广泛的西部地区,“真正在做生态规划的地方,还不是很普遍”。
《中国科学报》 (2012-08-04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