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晓倩)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甘肃省科技厅组织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科学院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甘肃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15名专家前往灾害现场。专家组对灾害区域范围、受灾情况以及发生的泥石流原因与现有工程防治措施开展全面调查。截至5月14日16时,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已导致45人死亡,14人失踪,114名伤者尚在接受治疗。
据专家组的现场调查分析,在短短40分钟发生强降水69.2毫米,是雹洪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岷县地处高寒阴湿地区,降雨量多、气温低、无霜期短、易发生冰雹等自然灾害。而当地流域面积大、支沟多、汇流速度快,沟道和沟坡上有大量松散堆积物等地形条件是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当地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发育,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持续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增加,使大量松散堆积物更易被启动。
更重要的是,多处数万方人工采石场的砂石不合理地堆放在沟道,造成沟道流水受阻,在局部地段形成淤积,迫使水位抬升,使主流向左岸摆动,淹没原本水位达不到的沿岸村庄,受阻抬升的洪水最终全面突破淤积体,形成冲击力巨大的泥石流,对下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针对现场状况,专家组提出应急措施:一是通过气象专家对未来天气预报,对灾害进行预警,对现场进行危险性评价,对特别危险的居住区居民要搬迁避让,确保居住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对于人口密集型村庄采取临时防护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三是对灾区民房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提出科学合理的使用建议,确保居住安全。四是对水毁道路进行加固处理,并加固护堤,确保水冲凹区的道路安全。五是对现有的泥石流沟进行临时分流与筛沙挡石处理,以减小泥石流冲击力。
《中国科学报》 (2012-05-16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