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3 8:01:29
选择字号:
寻“宝”秦岭深处
——“三秦学者”特聘专家李思锋团队科考纪实
 
■本报记者 张行勇
 
极目远眺,重峦叠嶂,苍翠欲滴;身处山顶,从谷底袅袅升起的云雾伴随左右,清新的空气凉爽宜人,沁人心脾。
 
素有“华夏龙脉”之称的秦岭,自古以来一直为众多生物种类,特别是古老、珍稀、特有植物的产生、繁衍和保存提供着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该地也一直强烈吸引着国内外的自然博物学家和植物分类学家。
 
但是,受历史条件和认知水平所限,我国关于秦岭植物种类数量及利用等方面的认识尚不全面,影响了秦岭植物多样性保护与深入研究。
 
为了摸清秦岭植物资源的“家底”,“三秦学者”特聘专家、陕西省西安植物园主任李思锋研究员带领团队一直穿梭、工作于秦岭这片茫茫大山中……
 
秦岭的早晨
 
7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报》记者随李思锋及其研究团队驱车离开古城西安,穿过近20公里长的秦岭终南山隧道,来到秦岭深处海拔1500米的柞水县黄花岭上,采集植物标本,调查秦岭植物资源。
 
“这是领春木,这是四照花,这是青柞槭,这是漆树、重楼、勾儿茶……”李思锋与其研究团队成员极力寻找悬崖峭壁、山涧小溪旁、沟坎、河道边、密林深处所能看到的各种植物,冒着巨大危险,一边采集标本,一边初步确认是何种植物,并向团队的年轻人讲解这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开发利用价值。
 
在绵延起伏的秦岭腹地中,北纬33°45′的宁陕县广货街镇七里沟,刚刚还阳光普照,转眼间已下起了小雨。队员黎斌努力地伸展着自己的身体和手臂,要采到路旁峭壁上生长的一种兰科植物。“这可能是独蒜兰在我国最北的分布点了!”他如同找到一大块金疙瘩似的特别兴奋,完全不顾此时沐浴雨中、长满苔藓的山石很滑、很滑。
 
据悉,李思锋研究团队已研究清楚近10种秦岭常绿且具观赏性植物的生态习性及其在西安的适应生长情况。其中,数种有可能成为西安市未来的主要乡土常绿绿化景观植物。
 
秦岭的夜晚
 
20时30分许,夜幕降临秦岭腹地河坝之地——宁陕县城。县城四周被黛色的大山所围。团队一行匆匆赶到,找寻夜宿之地。虽然县城不大,常住人口不过5万,然而,炎热的夏天,来此旅游的人,却使平日寂静的夜晚变得嘈杂喧嚣,随处播放的时尚音乐不绝于耳。
 
但是,记者明显感觉到今天相当疲乏、困倦,在22时左右就进入了梦乡。而所有团队成员,包括两位司机小陆和小卢,都参加到标本的野外整理制作工作之中。他们要对白天采集的所有植物标本依次进行编号、挂牌、登记、记录、修剪、整形、压制以及烘烤等工作。完成了这些“工序”,当天的工作才算画上了“句号”。由于场地有限,为不影响旅馆其他客人休息,他们就借助旅馆后院停车的小场地,在路灯下投入战斗。
 
7月14日凌晨1时55分,记者被回到房间的小陆惊醒,方知他们才将所采集的标本压制完毕。
 
秦岭的明天
 
7月14日早晨,又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阳光像金子一般撒在秦岭此起彼伏的山头、沟底的植被上。一过8时,团队离开宁陕县沿路采集,向秦岭大熊猫家园——佛坪进发。
 
在采标本的路上,记者问李思锋为什么非要当晚加班压制标本?
 
李思锋告诉记者:一是及时压制才能保证植物标本的质量,保持叶茎、花果等平整、不变色,尽可能保持植物原貌,否则失了形、变了色,不利于以后对标本的深入鉴别、植物物种分类等研究工作;第二是及时压制、及时记载才能保证记录的标本采集信息(包括采集人、时间、地点、海拔、经纬度、生境、叶花果的性状、颜色等)“全”而“准”,否则时间一长,有些采集信息也就忘了或可能记错了,给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带来潜在的困扰。“每种植物标本一般要采集制作5份,向国家植物标本馆提交2份,使全国植物资源调查这一基础性研究工作实现科学资源共享,在承担国家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主持单位——原西北植物所植物标本馆存放2份,作为项目承担单位的西安植物园自留1份。”李思锋补充道。
 
2003年至今,特别是被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聘任为“三秦学者”后,李思锋率领其研究团队累计走过7万多公里的行程,采集制作植物标本3万多份,考察地域涵盖了秦岭地区的所有市县,发现了秦岭1新记录科、9新记录属及一批新记录物种、珍稀濒危植物的新分布点,完成了2000多份植物种子的采集与保藏,完成247种600多株珍贵植物的收集与引种。
 
目前,李思锋研究团队基本搞清了秦岭植物“家底”,即:秦岭现有种子植物164科1052属3846种,较此前长期认为的158科991属3426种,增加了6科、61属、414种,其物种数量在我国著名山脉中仅次于横断山脉。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他们近期已完成专著《秦岭植物志增补》的编著,可在10月前出版。
 
大秦岭横亘于中国中西部数省,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倚重的生态系统。而这些研究新成果对于重新认识秦岭、保护和开发利用秦岭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最基本、最翔实、最权威的科学资料。
 
《中国科学报》 (2012-08-03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