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沈永义供图
本报讯(记者张雯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沈永义和博士生梁璐在中科院院士张亚平的指导下,发现蝙蝠回声定位能力的形成不单单依赖耳蜗对超声的感知,还依赖大脑对声音信号的处理,这才是比较完整的回声定位通路。近日,该研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
据沈永义介绍,小蝙蝠和某些鲸以及海豚,各自独立进化出回声定位能力,有关它们回声定位的分子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之前主要集中在耳蜗对高频声音的感知方面。
为此,研究人员对耳蜗的Cdh23基因和它的配体Pcdh15基因以及神经信号传导的Otof基因进行分析,发现这三个基因在有回声定位的物种里都发生了显著的趋同进化。同时,Cdh23和Pcdh15基因在有回声定位的物种里发生了正选择。通过进一步对不同大脑皮层的Otof基因表达丰度分析,他们发现该基因的表达丰度在有回声定位的蝙蝠的听皮层里面最高,远远高于其他皮层,并高于该种蝙蝠胚胎期的听皮层和其他没回声定位蝙蝠的各种皮层。
该研究比较系统地从声音感知、神经信号传导、分子序列进化、基因表达丰度变化、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了回声定位的进化,并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大脑和基因表达丰度的改变在回声定位起源上的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2-07-06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