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艺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5-31 9:11:24
选择字号:
中青报:大学改革关键不在自主招生权
 
又到高考季,各类大学排行榜竞相登场吸引考生,高等教育的问题难免又被提上舆论议程,一个基本的共识似乎是:中国大学的问题,关键在自主招生权。
 
比如,前段时间南方科技大学终于获批正式建校后,教育专家熊丙奇就认为关键在教育部能否赋予南方科大自主招生的权力。他说:“如果南科大今年的招生纳入计划内进行集中录取,那么,南科大确实被收编了;而如果南科大采取完全自主招生模式,或由学校自行举行测试、自主录取,或结合统一高考进行自主招生,那么就表明,南科大的改革希望还在。”
 
然而笔者却认为,自主招生决定的是生源而不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而高校改革改的不是学生,是学校。因而要看南方科技大学能否在正式建校之后突破当前高校教育体制,闯出一条新路,引领改革风潮,重点并不在自主招生,而在于学校自身的改革:比如教学资源能否优化,教学理念能否提升,管理体制是否去行政化。
 
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问题并不在生源。虽然高考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但是能够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学生至少勤奋、严谨、坚韧,并且能够在竞争中保持良好心态。“杰出的人才”并不一定是钱钟书式的偏才、怪才。如果教育改革的目的只是不埋没特殊人才,那么开几个当年中科大的“少年班”即可,并不需兴师动众办一所南方科技大学。需要注意的是,当年中科大“少年班”里出来的,也有平庸之辈。相反,许多走过高考“独木桥”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坚持和完善的人格,创造出了比“天才”多得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在我看来,中国高校当下的问题实际在于优质教师资源的短缺,教学理念的陈旧以及教学创新受到行政上的阻碍。
 
就北大而言,“小班教学”的概念是一个老师面对二三十个学生,“大班教学”的话——比如一些热门的通选课——就是一个老师面对三四百个学生。一般而言,除了上课时间,师生互动的机会很少,多数课程不设讨论课(有的理工科设有讨论课或习题课,但由助教讲授),老师的办公室答疑时间一周仅有一到两个半天。所以,毫不夸张的说,学生的学习基本凭自己摸索,教授辅导作用几乎没有。
 
从教学理念上讲,中国高校的教学依然对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不够重视。考试题目依然以考察记忆性内容为主,论文也往往是从别人的论文里借观点,老师却也很少挑剔研究的原创性。课堂依然是“一言堂”——有时是老师一个人讲,有时是学生一个人讲,提问和辩论的机会并不多。然而不培养学生寻找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又怎么能让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
 
另外,教学行政化压抑着教师的教学创新。老师甚至连一门考试能用什么语言答题,一门课能有多高的优秀率都没有决定权,更不要提在考核的机制、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有决定权了。一线的教师没有创新教学的决定权,而掌有决定权的非一线的政策制定者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即使名为“改革”,其是否能符合育人的规律、契合实际的需求,都是值得怀疑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