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18 9:18:02
选择字号:
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与中国有个“约会”
 
■本报记者 丁佳
 
2年前,也是春暖花开的5月,Filippo Bedani告别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郁金香花海,远赴中国开启了他的留学之旅。
 
经过半年的中文训练,Bedani来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师从中科院院士张玉奎,从事固定化酶反应器方面的研究。
 
“我在大连生活得很愉快,很好地融入到了研究组,还在这里完成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除此之外,这个小伙子还对大连化物所优美的园区环境念念不忘,他指着自己拍摄的迎春花说,“大连的春天真的很美,我真希望能在中国多待一段时间”。
 
Bedani是借助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STF)的东风来到中国的,这个从2008年开始启动的项目,在4年时间里分两批输送了58名欧洲青年学者来华,进行为期2年的科学研究工作。
 
项目学员的足迹遍布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研究课题涵盖原子物理学、中药化学、空气污染与健康、因特网成瘾等领域。
 
在5月16日举行的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第二届研讨会暨项目结项仪式上,项目所有学员、欧盟驻华代表团大使及其他官员、欧盟成员国使馆科技参赞、中方官员和学者等150多人,共同对学员在华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就促进科研人员流动和人员交流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这样热烈交流的场面并不多见。
 
过去30年来,尽管已有成千上万的中国科研人员在欧洲学习和工作,却只有极少数欧洲科研人员来到中国,在这里生活并从事研究工作。
 
“欧洲科研人员来华工作的人数不多,即使来了,也大多是短期访问。”欧洲在华科研人员网络项目经理Jacques de Soyres坦承,“部分原因是一些人低估了中国的科研水平,另外工资、签证等问题也成为了他们来华工作的阻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共有12万人在欧留学,欧洲来华学生数量则只有22668名,且他们中的90%并非为了取得学位而来;在科学家中,到2008年也只有156个欧洲学者在中国工作,相反,中国科学家在欧工作的人数却达到了6700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加强中欧双方的互动,提供更多信息让欧洲学者了解中国。”Soyres说,“其次还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并采取灵活的资助模式,以改善学员在华的工作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STF项目就是为平衡这种状况采取的一项举措,欧盟提供了650万欧元的资金,资助欧洲青年学者来华从事科研工作,力图使欧盟和中国均能从中受益,并推进双方未来更紧密的合作。
 
对这一点,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参赞、意大利萨萨里大学材料科学教授Plinio Innocenzi也有许多感触。
 
多年前在日本工作的经历让Innocenzi对亚洲文化颇具感情,他觉得中欧科技界应从单纯的竞争关系走向互利合作。“双方的科研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来华工作不是为了对中国品头论足,而是要与中国学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就是STF教给我们的道理。”
 
尽管今年STF项目就要结束了,但欧盟已在寻找新的合作机会。Innocenzi透露,他们不但希望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还要将资助的范围扩大到资深科学家当中去,与中国科学家“再续前缘”。
 
《中国科学报》 (2012-05-18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