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倩 叶雨阳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2-5-11 17:55:07
选择字号:
中国首位论文博士徐大懋院士忆“读博”
 
按“规定”,论文博士门槛到底有多高
 
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辟谣时称“像徐景颜这样的‘论文博士’第一年每月只需集中学习两天且都安排在周末;第二年专门做论文研究,不需要上课。”轻松的攻博模式让网友误读成“论文博士”变相沦为官员进修、“镀金”的捷径。
 
事实上,“论文博士”并非不经任何审核考试,门槛也远没有网友们想得这么低。据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介绍,“论文博士”也要通过部分考试。即使在试点之初的1986年亦不例外。据资料显示,1986年,清华大学招收的第一届论文博士是组织了入学考试的。事先由导师负责调查或审阅材料,考查其业绩、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写出书面审查报告,然后由3到5名专家教授组成考试小组,以笔试或面试的方式,考查其业务水平。对于外语水平,允许通过其译文或用外文撰写的文章、报告等考查。
 
《清华大学招收“论文博士生”工作实施办法》中对选拔程序亦有明确规定,包括“个人申请”、“导师审查”和“研究生院审查”多个环节。其中,导师审查环节有权利要求申请人“参加博士生统一入学考试或参加部分科目的考试”。
 
按照国际教育界惯例,“论文博士”可以凭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突出成就”免试入学,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论文博士”门槛更高。但相比普通博士生而言,“论文博士”的鱼跃龙门还是容易得多。大多数高校针对博士生的入学统一考试除专业课外,还设有英语考试。如果跨专业,部分学校还要求考核政治等科目。即使在职博士在考核尺度上亦不例外。“英语考试是卡掉很多在职学生的环节,但大多数‘论文博士’并不需要考这个”,北京某高校一位多年负责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老师告诉记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就曾因为英语成绩没过线,两次在职博士考试均未通过。
 
“论文博士”的学业过程也有别于普通博士。目前我国“论文博士”包括全脱产、部分脱产、基本不脱产等三种方式。仍以清华为例,“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试验组”发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一期的文章中提到,“论文博士”“甚至可以完全不脱产,定时来校接受教师指导,或教师到其所在单位去指导”。如此的宽松度令在职博士羡慕不已,他们说是在职博士,但也必须在校完成一年专业课学习。
 
但亦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则对此提出质疑:“不上课,没有系统的学习,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曾出任过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言,“仅凭论文就拿博士,这是绝对不通的。因为博士是一个整体,包含一系列选拔培养过程,课堂学习不可忽视。”
 
论文博士如何沦为论权博士、论钱博士
 
据教育部一位官员介绍,“论文博士”最初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国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科技骨干。据记者调查,截至目前,清华大学已招收413名“论文博士生”,除企业科技骨干外,也不乏政府官员,其中包括“意外走红”的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
 
叶青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我们的干部队伍一度强调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知识化’这一点往往被直白地理解为硕士和博士,造成官员们一窝蜂地去拿学位”。叶青向南都记者坦言早在12年前他就向民主党派建议,官员自学性质的学习,不应该取得博士学位。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更加地直言不讳:“‘论文博士’本身是好事,但目前社会追逐学历蔚然成风,高校已经无法独善其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德广亦曾公开坦言:招收部分“特殊学生”,确实可能带来资金和项目。
 
事实上对于这一现状,教育部早已觉察。在“论文博士”试点12年后的1998年,教育部学生司2号文件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形式只有三种,即正规入学考试、提前攻博和硕博连读,“论文博士”并不在内。1999年,时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的王子成、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蒋慧和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竺曼莉联合署名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论文《关于“论文博士”的招生、培养及教育》亦写道:此规定正是为了确保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如果不加以控制,使论文博士的招生工作蜂拥而上,会造成积重难返的局面。在“论文博士”试点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前,为保证博士生的入学质量,不宜大面积开展此工作。因为少数研究生招生单位,不顾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论文博士”变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把招收“论文博士”工作变成了降低要求的代名词。
 
相比之下,“论文博士”这一“舶来品”在原产地(国外)则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申请人大多在教学科研领域成绩显赫,其科研学术水平已超过普通博士生。比如日本,“论文博士”专门为在职人员设立,要求极其严格。东京大学对此制定了17项条例,并要参加考试,“考试必须以论文为中心”。
 
“设立‘论文博士’是为了鼓励在实际岗位上作出贡献的人,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好办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告诉南都记者:“但审核必须严格。”
 
多校“论文博士”等在职博士搁浅
 
2号文件出台后,很多知名高校也的确多年前就已经停止招收“论文博士”。“我们没办法保证学生的质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负责招生的一位老师向南都记者坦言。该学院多年前不但取消招收“论文博士”,也暂停了在职博士的招收。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该校只有一段时间招收过“论文博士”。“如果少量的,而且做得好的情况下,招收个别(论文博士)还是可以的”,杨卫表示,“但‘论文博士’质量难以掌控,一旦大范围铺开,就容易出问题。”
 
2003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宣布停招不能脱产的博士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去年也规定,博导不能全部招收在职博士。该校2011年博士生招生简章明确规定:每年招收的博士生中至少有1名脱产学习(已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除外)。
 
厦门大学则干脆拒绝招收多专业在职博士。其2012年招生简章规定,为推行厦大博士招生改革,确保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除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和部分专项计划外,2012年该校继续实行不招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政策。
 
而早在2008年10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怎么看目前有不少官员只要递交论文就可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时称:“我国目前并不存在‘论文硕士’或‘论文博士’,如果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
 
如何从“躺着也中枪”中站起来
 
按此说法并旁观其他高校的严格执行,清华大学时至今日仍在招收的“论文博士”是否存在违规?对此,南都记者多次联系清华大学新闻中心,但得到的解释均为“已上报领导,需要等(回复)”。
 
在是否违规的问题上,教育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招生,吸引官员或企业家存了为学校获得更多资金和资源的私心。如果“论文博士”在中国走样严重,取消也未尝不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杨德广亦认同此观点并曾通过媒体呼吁过,高校为了所谓的“资源”、“发展”而舍本逐末,或许会赢来短期内的“名利双收”,但绝非大学发展的长远之计。
 
袁振国的态度则是给予学校自主权。“在特定时期,发现本来目的达不到,或者主要情况基本达不到,暂时停一停,也是可以的”。但袁振国同时强调,“论文博士”是一种必要组成。目前很多脱产博士,缺乏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要在人文学科写出高水平论文,是有难度的。
 
“我也没有博士学位,都是各校授予的名誉博士”,中科院院士杨福家也建议高校不要盲目追逐博士培养,批量生产难以保证质量。
 
“舶来品”———“论文博士”的中国之旅,走得颇为坎坷。数次被叫停不说,最近又轰轰烈烈地遭遇了一次“躺着也中枪”。而到底是中国的执行不到位之错还是这一培养模式存本身在缺陷?这场众说纷纭的争论仍在继续。
 
名词解释
 
论文博士
 
国外较通行的一种学位授予方法,如英国、日本等实行的论文博士,与全日制课程博士学历教育的区别主要是在入学考核、听课方面标准比全日制授课博士生要放宽些(论文博士生3~10年在读期间主要是和教授交流论文),而毕业时也同样要拿出相当于博士毕业生学术水平的论文提交,答辩合格后获得和全日制课程博士生同样的学位。国内少数研究机构和高校也有类似的政策,但了解的人很少。据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人们俗称的“论文博士”是指以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博士学位。除了清华大学,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招收“论文博士生”。根据我国《学位条例》规定,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水平已达到学位授予标准的人员,向有关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符合条件者经过一定的程序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原题为:中国第一位“论文博士”25年后再次“暴得大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