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铁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5-9 12:46:25
选择字号:
湖南高校职称评审黑幕被揭
拉关系现象普遍 高校职称评审问题引关注
 
湖南高校职称评审爆出有评委在宾馆开房收钱后,最高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反贪污贿赂总局已派员到达湖南,指导该省检察机关严肃查办该事件背后的职务犯罪案件。
 
据湖南省教育厅发布的信息,目前涉嫌违纪的体育学科组评委、湖南警察学院体育部主任刘一兵,被责令由其所属的学院纪检监察部门立案调查。在刘一兵事件调查清楚之前,停止体育学科组的评审。
 
据《新京报》5月8日报道,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称,本次职称评选共有109名评委,对其他人目前无违纪的反映,教育厅遵循“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原则,但不会进行全面的调查。
 
此次事件引发了社会对高校职称评审问题的关注,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发现,湖南高校职称评审的不正之风早就被举报过。这次事件,也引发了对高校职称评审改革的呼吁。
 
拉关系现象普遍
 
5月4日,一名叫“马山寨主”的网民在微博上称:“今年湖南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昨天在母山基地开始。前天下午评委名单刚定,全省参评教师即获悉名单,前晚开始一年一度的疯狂送钱活动。今年,体育专业评委刘一兵教授为方便老师们送钱,在新天宾馆开了套间并广而告之,一时门庭若市,楼层服务员只要遇到打听2408房间的,便会说:‘你是要评职称吧?’”
 
这条微博随即引发热议,知名网友“御史在途”称,职称评审中的腐败问题早已存在,大家已经从看不惯到习以为常了。“这方面的问题非常严重,条件再好的教师,不随俗也可能被潜规则。 ”
 
他说,甚至有高校青年教师给他打电话,称“评副教授花三四万元是公开的秘密”。
 
他还说:“这两三天,有三四十位省内外高校教师通过电话、手机短信、微博私信等形式,向我反映高校职称评审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5月4日到8日,全国已有多家媒体调查采访此事。被立案调查前,《南方都市报》记者曾在4日晚致电刘一兵,刘一兵承认确实在新天宾馆出现过,他说当时是去探望朋友,突然就来了很多送礼的教师,他否认自己收受红包。
 
然而,刘一兵正是因为在开评前和参评人员接触,违反了评审纪律,4日当晚被湖南省教育厅停止评审资格。
 
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显示,有数位湖南高校老师反映,在湖南高校职称评审中,申报人找关系送礼的现象很普遍。
 
湖南省某重点大学一位教师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申报人找关系的现象确实非常严重,他所在的院系有教授是此次湖南高校职称评审评委,5月2日下午评审专家名单出来后,他亲眼见到有多人来找这位教授,当时他正跟这位教授一起开会,“这位教授以开会为由,没有跟他们接触”。
 
这位教师说,甚至也有同学、朋友想通过他找这位教授拉关系,但这位教授没有接他的电话,“所以我相信这一次他是干净的,没有收钱。”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一位教授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对于湖南省高校职称评审中拉关系送礼的现象早有耳闻,甚至有八九位教师针对评审黑幕曾去相关部门实名举报。
 
有教师实名举报挑战潜规则
 
记者发现,对于湖南省高校职称评审中的问题,确实早有人进行公开实名举报。
 
2009年,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财贸系讲师吴辉申评副教授,他出版过两本专著,自认为材料很过硬,有同事给他打电话,让他去长沙送礼,他说自己极其反感这种做法,没有去送,结果这一年他真没评上。
 
吴辉说,当领回职称评审资料时,他觉得自己太孤傲了,不应该这样。“明年再评,我就去送礼”。
 
2010年再评,他去了长沙,“我10月28日下午入住长沙华达宾馆,看见到处都是赶来送礼的人。29日早晨7点,天刚蒙蒙亮,我们几个人去科长的房间,我第一个看到了评委名单。赶紧,我托关系找到了一个朋友,认识了其中的一位评委,送了5000元礼金。”
 
吴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认为自己条件不错,2009年没通过是因为没有人收我的钱,所以他们压根没有看我的材料。2010年我只需要找一个人,让他们都看我的材料,那么我必通过无疑。”
 
2010年11月8日,评审结果出来了,他还是没通过。
 
他说,由于没过,事后,他找到收钱的评委要回了这笔钱。他从这位评委那儿获知,这位评委确实尽力了,把他的材料向每位评委作了推荐,“但最后一投票,7位评委,我只获得一票。”
 
吴辉认为,他所申报的学科一共有7个评委,“送一个不行,至少得送4个才能过”。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就他所知,送礼的现象确实非常普遍,“就我所知道的情况而言,通过评审的,几乎没有看到谁没有送过礼”。
 
促使吴辉公开实名举报的原因,是这位评委告诉他,他在述职报告中称自己的学术成果曾获领导批示,但有评委看到这个时笑了,“他们这样侮辱我,笑话我,让我下决心要挑战这个潜规则”。
 
为此,他以有关评委“泯灭学术良知,丧失学术道德,未忠实履行评委职能,评定不公”为由进行公开实名举报,并于2010年11月通过网络发出举报信。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也坚持要求实名接受采访报道,“我就是要跟这种腐败现象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
 
吴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时至今日,虽然他一再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但仍无结果。
 
如何防止职称评审不正之风
 
据介绍,湖南省高校职称评审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办学层次较高的重点大学、一本院校,由高校内部自行组织评审;办学层次一般的高校,由湖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组织评委评审。
 
这次爆出丑闻的职称评审,正是属于后者。
 
按照湖南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细则,湖南省将于2012年2至4月完成省高校职称的评审工作,5至6月公布结果。
 
记者了解到,根据湖南省高校职称评委管理程序,评审前限时(只限评委能按常规有时间到达评审所在地)抽取评委,抽取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教育厅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两个单位的纪检部门全程跟进。这次评审采取全封闭方式,为防止出现问题,湖南省教育厅月2日中午才通知评委入选人。评委5月3日13时入场,一直到5月9日结束,其间不许离开评审现场。
 
然而,评委名单一公布,马上就被泄露。吴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评委名单很好打听,一些单位为了让本单位的教师评上,也很快会弄到名单,然后赶紧告诉本单位申请人,让他们去找关系。
 
针对职称评审中出现的问题,吴辉认为,要防止出现黑幕,首先应该对评委名单和评审日期严格保密。他说,2010年他参加评审时,评委进场的前一天半,很多申评者就获得了评委名单,“我认为,就如同防止高考泄密一样,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则,追究泄密者责任”。
 
“御史在途”也认为,从两大不正常现象可以判断出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问题,“一是本应高度保密的评委名单,变成了公开的秘密;二是本应与外界隔绝联系的评委,在评审基地可以随意与外界保持联系”。
 
对于评审制度,吴辉也认为存在重大缺陷。他说,评审期间,要让评委一个个详细审阅申报者材料很难实现,集中评审时,评委们在粗看甚至不看材料的基础上作出评审,这样一来, 人情因素就占了很大的成分,为权力寻租留下了很大空间。
 
记者发现,近年来,高校职称评审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周光礼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职称评审是学术职业管理的关键,事关教师核心利益,由于监控不力,职称评审中的职务犯罪已经成为中国高校管理中最突出的矛盾之一。这种现象深层次的制度根源是学术职业管理的行政化问题。
 
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继续扩大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37条明文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虽然法律规定高校有权聘任教师,决定教师职务,但大部分地方高校在职务评定时,省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省人事行政部门对教师评审条件有统一规定,一些教学效果好、学校评审通过的教授,在省级评审时通不过,导致学校无法聘任,影响了教师的切身利益。
 
周光礼说,在办学自主权不能完全落实的情况下,应该赋予教师权利救济的渠道。实际上,在中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职称授予行为属于国家行政行为,职称评审权属于国家行政权力。职称评审专家不坚持学术原则,不但违背学术道德,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渎职行为;职称评审专家滥用权力进行钱权交易,则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作为职称评审中弱势一方,法律应该赋予教师权利救济的渠道。应该建立教师申诉制度,启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等。职称评审中的腐败之所以愈演愈烈,与教师权利救济渠道不畅有直接关系。
 
他还呼吁,应大力推行评聘分离制度,完善评审程序,以程序制衡权力,通过程序保障评审的公平公正。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