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秋
近日,有微博爆料称,湖南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出现疯狂一幕:评委名单刚刚确定,参评教师即刻获悉,当晚便开始疯狂送钱活动,有评委甚至在宾馆专门开房收钱,一时间门庭若市。5月5日,湖南省教育厅回应称,已终止刘一兵教授职称评审专家资格,有关情况正在进一步调查核实。(5月6日《南方都市报》)
一周前,武汉大学爆出副教授陈少林因没能评上教授职称而对评委动手施暴的丑闻,现在又出了职称评委明码标价、公开索贿事件,而且有确凿信息表明在湖南当地的高校教师中,评职称送钱已是公开的秘密。由此可见,高校职称评审乱象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职称评审是高校最为核心的评价制度,直接关系大学是否遵从学术优先的核心价值观,也直接体现大学能否对教师的学术生涯保持有效的激励。
然而,在不少地方和高校,职称评审中“人情风”、“裙带风”、“门户风”盛行不衰。职称评审在相当程度上被异化为权力、金钱和关系、手段的杂糅体,而学术贡献与专业水准则被逐出舞台中央,沦为一种招牌和幌子。
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在于行政力量掌控职称评审,学术力量的主导地位被严重削弱。事实上,评审委员会表面上看似完全由学术专家组成,但无论是评审专家的选定,还是评审程序的制定、调整,乃至对参评者的倾向性意见,都出自管理部门。行政力量可以在职称评审的所有环节中畅行无阻,起到影响、干预乃至左右的作用,相形之下,职称评审自然也就很难坚持学术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讲,职称评委“开房收钱”的疯狂一幕,不过是由行政主导的学术评价体系产下的一个怪胎。要想阻止学术评价制度的日渐异化,不仅需要在评审细则、标准等方面做到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需要尽快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在学术组织中建立起能够真正独立运作、摆脱行政干预的评价机构。
《中国科学报》 (2012-05-07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