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文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14 10:34:04
选择字号:
杨文采院士:也谈提高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杨文采  
 
人人都喜欢美丽动人的鲜花,中国士人尤其喜欢“梅、兰、竹、菊”这四种花,它们被称为“四君子”。梅花在百花凋谢的寒冬中独自绽放,兰花在深山幽谷中散发芳香,竹子四季常青高风亮节,菊花艳而不媚随遇而安。花中有四君子,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它们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把四大发明比喻为人类文明开出的四朵花非常适当。火药、指南针、纸和印刷术属于古代中国人的“创新产品”,其中火药和纸是新材料,指南针是新工具,而活字印刷是新工艺,它们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
 
技术是有直接应用价值的发明创造
 
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古人就掌握了琢磨石具和玉具的技术。那时并没有科学或科学家,但古人在对自然的观察和经验中获得了感性知识,发明了新工具和新工艺,促进了城市的诞生。新技术是美丽的花草,有草本植物类型的根,开花结果的速度比较快。从巫术主导到技术主导,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台阶。
 
可以说,一切对人有直接应用价值的发明创造都可以称为技术。这里的“人”并不是指全人类,而是指某些人。例如,欧洲人发明枪械,虽然用于占领殖民地,但也可以称为“技术”。当然,这种“技术”并不能用于增加人类福祉。
 
另一方面,科学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当春夏秋冬四季不断循环现象被古人观测到的时候,人们就意识到世界上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准确了解,就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
 
科学,是人类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的总和。3000年以前,古人只有迷信,没有科学。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一批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家。但好景不长,后来兴起的天主教等宗教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主流,古希腊科学家只埋下了科学发展的种子,并没有在中世纪发芽开花。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类对科学的追求才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一枝奇葩。从此,科技发展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近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这就是应用自然规律快速改变人类社会自身生存环境的阶段。
 
作为整体,近代科学技术好像是一棵大树,科学是树的根茎,而枝叶和花果是技术。
 
社会科学精神成为培养大树根系生长的土壤,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积累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充分的养料;新产品、新材料、新机器、新工艺源源不断地涌现,社会文明发展得以加速。
 
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有性
 
在发达国家,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沃土,政府和民众同时给沃土浇水;科学研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突出体现,受到了高度重视;根深茎粗的科学宝库的开拓源源不断地为技术创新输送着养分,而与科技密切结合的教育又为科技界输送着优质人才。
 
虽然,科学与技术是一棵树上的不同构件,但二者有着很不一样的属性。作为人类共有的知识宝库,科学家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和精确化应无偿地公布,经过一定程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产。因此,科学研究的成果本质上具公有性。
 
相反,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投入,技术发明具有私有属性,受到专利的保护。另外,科学研究的产品只是一种精神产品(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而技术发明的成果最终必须落实到物质产品上,才能为人们使用。因此,科学具有精神属性,而技术具有物质属性。在近现代科学技术这株大树上,人们看到的果实是技术发明,而用肉眼看不到的是树根向枝叶输送什么养分。
 
由于技术的私有属性,便有人通过嫁接来发明新产品,这便成为发展中国家走捷径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策略。然而,嫁接可以提高一棵树的产品质量或数量,但没有提高它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不断浇水,还要求有肥沃的土壤和深广的根系。急于求成的农夫可以在园子里种草种灌木,不断地浇水,但种不出参天大树。有人希望通过嫁接快速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把嫁接作为决策的主要选项,而且满足于由此取得技术创新,这个民族还不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民族。一个优秀的民族要有足够耐力和毅力,从培土和选苗开始为参天大树的成长不懈地努力,拔苗助长与投机只会自取其辱。
 
科研管理不能同质化
 
从科研管理来说,还要防止过分地同质化。从社会公共管理来说,政治组织都要求较高度的同质化。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才能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同质化产生合力,增加组织力量。
 
搞科研管理的同质化就是把一切行为规范到行政审批的设计框架,不允许标新立异。但是,同质化与创新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在研究之前就可以作出准确的设计,理论上的创新就不可能成为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而只能是模仿、集成或小改小革。此外,过分的同质化限制科研人员的思维空间,促成缺乏创新活力的“匠人”意识,造成了学术氛围的不活跃。“科研人员匠人化,研究过程工程化,科学问题边缘化,科研成果打包化”,不应成为崛起的大国追求的目标。
 
种花得花,种草得草,种树得树。收获一大堆花草,可以很快“打包”成花墙花池,使人心旷神怡。但是,如果没有耐力去植林种树,大地就永远缺乏常青的活力。理论体系创新显示土地肥沃、根深叶茂,技术创新显示硕果累累。引进创新表明嫁接成功,集成创新表明花草繁茂。崛起的中国喜欢花果,更喜欢促进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沃土和森林。让我们努力吧!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2-04-14 A3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