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教育部公布了今年的工作要点。其中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引起多方关注。事实上,高考改革方案一直在制定和试点的过程中。然而,面对非议多多的现行高考制度,怎么改也的确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本报刊登了多位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希望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启示。
■刘海峰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为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多年来有许多人提议高考实行一年内多次考试,将过度集中在6月一次高考的竞争分散开来。高考次数是否应该增加?这虽然是个技术性问题,但也牵涉到整个制度设计。
我认为,在近年内,高考的多数科目考试次数不必增加。东亚国家和地区虽然在考试形式或题型方面借鉴美国,但与美国高校招生考试明显不同。美国的学习能力性向测验(SAT)一年可以考7次,然而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类似测验通常都是一年只考一次。日本大学升学竞争激烈,向来被称为“考试地狱”,至今也存在考试负担过重的问题。日本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从建筑到考试题型都模仿美国ETS,但举办的第一次全国共同试也是一年一次,之后各大学再自行举办独立的第二次考试。台湾地区的大学入学考试中的指定科目考试,也是一年一次。
由于中国大陆的高考竞争激烈,多次考试取最好成绩决定录取,有多少次考试,多数学生就会参加多少次考试,必将加重考生的负担。只要中国人还是高度甚至过度重视教育,升学竞争激烈程度就不可能降低,即使是录取率达到百分之百的时候也是如此。因为社会永远是分层的,社会职业也永远是分类的,当多数或所有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社会便会从重学历变为重“学校历”了。这是水涨船高的结果,也是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国多数家长都不甘心让孩子读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只要有可能,总希望上更好的大学。而只要存在竞争,便会有竞争压力。中国人讲面子、光耀门楣的心理格外强烈,“及第早争先”的传统、家长不甘人后或希望子女出人头地的心理也顽强存在,这在督促子女学习钢琴、英语、绘画、书法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在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改变统一考试不会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改一年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也不见得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和升学的压力,因为既然是竞争性选拔考试,如果自己一年只参加一次考试,与其他参加多次考试而取最高分的同学去比较竞争,自然处于不利地位。这就将造成有多少次考试机会,多数学生就会参加多少次考试,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
前些年,在夏季统一高考之外,北京、安徽、内蒙古实行过春季考试,就是一年两季考试。由于春季招考投放的指标、录取的名额多是相对冷门的学校和专业,或者说,层次比较低的学校才去招,结果变成一个鸡肋,保留也不是,废掉也不是,但是最后也没办法,实行了几年,还是全部都退了回去。由于吸引力不高,有的年份出现考生还不如计划录取名额多的情况。当时也有人建议,把所有大学的招生名额按两次考试平分下去。但若真要这么考,工作量一定会成倍增加。若两次考试取最好成绩来录取,我相信只要有希望的人,你有几次考试我就去考几次。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假设一名学生考一次在所有考生的前百分之十之内,这名学生可以上一本线。但第二次考试时,这名学生很可能重新来考了,因为如果不去考,那其他人的成绩就可能比它更好,他怎么办?如果几次考试打通,就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无疑会大大地加重考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所以在现阶段,我认为考试次数不必增加。
不过,我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一书中也曾提出过,像英语这样实际水平稳定性比较强、分数容易做到等值的科目,将来可以考虑变为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实行自适应考试,即考生按照英语新课程大纲要求7~9级,赋予等级,学生高二开始可以考,进行多次水平测试,选择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报考的依据。这样高中生实际上有4次以上的机会,大学按照自身需要公布对英语的要求,学生则相对具有一定的考试灵活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也已提出“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只是在采用此办法时一定要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因为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一旦将高校升学考试变成一个经常性的事务,防止替考作弊将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比较可行的是将英语听力考试独立出来,不在高考期间考试,而且可以试行一年多次考试。
《中国科学报》 (2012-02-22 B3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