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琳 汪传鸿 曾彦彦 闫语玄
李东平是南昌大学理学院的教师,几乎每天都忙碌于科研和教学,平均每周只回家3次。
“经常陪着我的就是办公室里的灯光和桌上的这些资料。”李东平说。
1997年从南昌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毕业后,李东平选择了在江西省地质勘查局的一个下属企业做技术员。工作期间,由于经常接触产品开发,他很快发现了自己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并萌生了继续考研深造的想法。
2001年,李东平考入南昌大学化学系攻读无机化学专业硕士。2004年毕业后,他在湖南衡阳的一所师范学院任教。
三年后,李东平又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光电功能配合物和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研究。其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四篇。
经过多年的工作和学习,李东平在无机及材料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可以独立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2010年,他来到南昌大学化学系任教,再次回到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进行深爱的科研工作。
“南昌大学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设备齐全而且先进。”2010年,李东平凭借《手性稀土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课题,申请到国家青年科学基金。“能申请到基金非常幸运。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既然拿到了基金,就得作出成绩。”李东平说。
李东平带着两名学生,反复实践着自己的实验方法。“科研工作不能急于求成,百分之百的努力能收获百分之十的成果已经很理想了。” 李东平的压力在于,越是前沿的科研领域,研究越热门,科研成果涌现得就越快。“同一领域的研究很多时候都是在比速度,尽早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才有可能获得成果,否则就会被超越。”
2011年7月,李东平的儿子出生。但他只能平均一周回家3次,然后在第二天花费近2个小时的车程赶回学校。身为父亲,满满的父爱却不能随时传递给孩子。“每次回家抱起儿子都不舍得放下”,谈及儿子,这位年轻的父亲流露出几分爱意。
不论是科研还是在生活中,李东平都是一个自信的人。他说,“只有自己先相信自己了,别人才会选择相信你”。
李东平,男,江西遂川人,1976年2月出生,2010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稀土功能配位化学及稀土无机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中国科学报》 (2012-02-17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