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永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2-16 9:30:29
选择字号:
国家科技奖励办: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宁缺毋滥”
 
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2月14日揭晓。15日,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为我们解读今年的国家科技奖。
 
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成果突出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国家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分五大类: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其中最高科技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是奖励个人的,其余三类是奖励项目的。
 
据介绍,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共奖励了374个项目,包括自然科学二等奖36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374个获奖项目中,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环保、民生、能源等六大领域的成果尤其突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举例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近5年累计推广1.37亿亩,增收玉米68.78亿公斤,为玉米连续7年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12年8次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宁缺毋滥”
 
对于公众关注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这位负责人说,自然科学奖是严格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进行评选的。《条例》明确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所谓的‘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他说,一等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是得到国际认可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必须要获得评审委员会2/3以上的选票,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慎之又慎,宁缺毋滥,差一票都不成。”
 
按照这样的原则,在过去12年的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共评出“《中国植物志》”等4次自然科学一等奖,有8次空缺。
 
重大原创性成果需长期积累,不可急功近利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2年来8次空缺,说明我国基础研究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该负责人说。
 
他认为,国际认可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取得,是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和长期积累的,不可能急功近利。
 
“我们也不能因为一等奖空缺而悲观失望。”这位负责人认为,随着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低温超导、基因、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些苗头性的可喜成果,许多研究课题正由跟踪向领先转变。
 
“在近3年的国家科技奖中,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数量逐年增加,由2009年度的27项增加到2010年度的30项、2011年度的36项,这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位负责人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