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赵燕 陈玮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5 7:55:35
选择字号:
海洋公益项目关注海洋环保和资源恢复
 
■本报记者 廖洋 实习生 赵燕 陈玮曦
 
近年来,由于水域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和长期以来对渔业资源的持续高强度开发利用,我国海湾生物资源和水域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域生态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珍贵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衰退,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海湾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修复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建设的迫切需要,寻找先进实用的关键技术迫在眉睫。为此,“典型海湾生境与重要经济生物资源修复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应运而生,2008年作为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之一得以启动,并于今年完成评估和自验收工作。
 
“该项目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其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资源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杨红生近日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瞄准国家生态建设需求
 
近年来,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引起了国家关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在环境重点领域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优先主题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发展近海海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修复技术”。
 
“海洋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技术是目前国际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而我国恢复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系统开展修复技术研究,可以丰富我国水域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关键技术,为我国海洋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高效、稳定的发展模式。”杨红生说。
 
此外,海湾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农业产业区。其养殖面积虽然仅占全国海水养殖总面积的30%左右,但产量则约占全国海水养殖产量的50%以上。海湾生态系统的水化学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结果直接影响到滩涂、围塘和浅海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典型海湾生境与重要经济生物资源修复十分必要。
 
发挥技术、人才、资源优势
 
“典型海湾生境与重要经济生物资源修复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十分注重加强院地院企合作,科研院所和高校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地方企业发挥资源、基础设施等优势,协同作战,攻坚克难。
 
该项目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大连海洋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8家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辽东湾、荣成湾和象山港周边15家海洋与渔业部门和相关企业共同实施。
 
为提高企业参与度,项目组成功搭建起一个产学研联合模式与机制,在合作中实现互动和创新。“我们采取科研单位负责技术攻关与研发、合作企业负责中试和成果转化的合作模式,形成以科研院所、高校的研究机构为技术支撑,科技型企业为成果转化平台的合作形态。以‘推车不开车、帮忙不添乱、实干不忽悠’的原则与企业合作共建示范区,以科技带动企业发展,共建产、学、研结合平台,与企业共同寻找灵感,从而达到互惠共赢。同时,充分发挥项目实施地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当地的力量,为项目实施保驾护航。”杨红生介绍说。
 
完善项目组织管理制度
 
该项目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成立咨询专家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对项目的关键技术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进行研究,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项目在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破,目前已培养20名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倚重年长专家指导的基础上,项目组注重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让他们独立承担科研任务。
 
据悉,项目从2008年立项以来按计划执行,调查和评估了辽东湾、荣成湾和象山港海域的主要陆源污染物种类及其分布动态、重要生物资源及其数量分布,建立了相应水动力学模型,构建了环境容量模型;针对目标海湾生境特点,确定了相应的生物修复工具种和工程手段,从而建立了沙蚕—翅碱蓬—根系微生物、芦苇—根系微生物、贝—藻—鱼多元养殖、大叶藻(草)床、人工鱼(藻)礁、人工藻床、人工牡蛎床等7种生境修复模式和技术体系,规模化示范应用效果明显;优化了沙蚕、文蛤、刺参、魁蚶、长蛸、许氏平鲉、鼠尾藻、海黍子、毛蚶和青蛤等10种经济生物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建立了沙蚕、文蛤、刺参、魁蚶、皱纹盘鲍、长蛸、菲律宾蛤仔、许氏平鲉、褐牙鲆、鼠尾藻和毛蚶等11种经济生物资源修复模式与技术体系,为海湾生物资源修复提供种苗基础和技术支撑;构建了辽东湾、荣成湾和象山港生境和资源修复效果评价技术,并进行了应用;完成学术论文110余篇,申请国内专利44项,编制地方标准12项,建立核心示范区8个,总面积3.8万余亩,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部分研究成果获2011年度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1年度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和2012年度辽宁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各1项,项目总体达到了预期目标。
 
据了解,鉴于该项目出色完成了前一阶段研究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团队今年获得了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的继续支持,继续向着“让海湾更加蔚蓝”的目标前进,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新贡献。
 
《中国科学报》 (2012-12-05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深部脑刺激促脊髓损伤者康复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