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0-8 8:06:25
选择字号:
大洋科考之旅:收获海底沉积物

抓斗“吐”出样品。


 
 
海底沉积物。
 
■本报记者 陆琦
 
经过近60个小时的持续作业,第四航段在南纬19度附近的南大西洋洋中脊完成了4条热液综合拖体测线。在海底摄像的帮助下,神秘的海底世界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揭开海底的神秘面纱,看只是第一步,科学家的好奇心不会就此得到满足。海底究竟有什么宝贝,亲手触摸一下,拿回实验室分析一下,才更真实。
 
当地时间9月25日上午9点左右,在完成第4条测线后,紧接着,调查队员们下放了深海电视抓斗。
 
深海电视抓斗,是可用于深海海底采样的机电设备。和拖体一样,也是个庞然大物。它主要由抓斗、液压和电源系统、水下电视、机架和甲板控制单元组成,经铠装同轴电缆吊装下放至最深达6000米的海底,通过所带摄像机观察海底,由甲板监视系统操作斗体开合,并根据需要对海底表面松散岩石、沉积物等进行抓取采样。
 
抓斗的下放过程和拖体基本一样,需要不同岗位的船员、队员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等抓斗安稳到达3000米海底之后,首席科学家杨耀民带着调查队员在深拖实验室观察摄像机传回的海底画面。
 
此时,深拖实验室内一片寂静,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生怕错过了什么宝贝。
 
“作热液硫化物调查非常不容易。”一位“老大洋”告诉记者,“有的时候,跑了很长一条线,也没有发现热液异常或热液喷口;有的时候,明明看到了,可是由于海底地形太过复杂,无法用抓斗抓取,眼巴巴盯着干着急。”
 
就这样,大家紧盯着屏幕约六七个小时,吃饭都在实验室草草了事。到下午4点左右,杨耀民感觉可以取样了,便吩咐抓斗操作手进行抓样。只见庞大的抓斗在海底慢慢张开它的“血盆大口”,深深地“咬”上一口,而后慢慢合拢。
 
约1小时后,“吃饱喝足”的抓斗便回收至甲板。待摇摇晃晃的庞然大物在甲板上方停稳后,随着第二小组组长李兆学一个“打开”的手势,“哗哗哗……”“血盆大口”瞬间张开,把在海底“吃”到的宝贝统统吐了出来。
 
一旁等待分样的调查队员早已按耐不住,一手拿铲子,一手拿样品袋,围着那堆来之不易的样品开始分装,带回实验室作进一步的详细观察和描述。
 
出于好奇,记者也亲手感触了一下这些常年覆盖在海底的沉积物:上层黄色的、黏黏的,有点像花生酱的,叫钙质软泥;下面黑色的、颗粒状的,貌似煤炭但很扎手的,是火山玻璃。
 
《中国科学报》 (2012-10-08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