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钊良 通讯员杨纯财)记者日前从福建省农科院举行的科技创新学术报告会上获悉,2010~2011年度该院共取得39项成果,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航天育种、生物农药、鱼类口服疫苗、抗黄曲霉花生等8项成果累计推广应用2238万亩,增创社会经济效益23亿元,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据介绍,近年来福建农科院突出种业科技创新,在航天水稻、超级稻、高香型乌龙茶、食用菌、柑橘、花生、甘薯、杨梅等方面,培育出一批新品种,并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增强了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
该院培育出的7个航天水稻新品种,有3个通过国家审定,1个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2个被列为全国主导品种,累计在全国推广1315万亩。研制的鱼类口服疫苗,免疫保护率可达80%,试制的1000万尾份疫苗在田间试验,发病率减少30%以上,有效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分离鉴定的线虫生防菌“淡紫拟青霉”菌株,能显著降解化学农药“辛硫磷”;开发出淡紫拟青霉生物肥药,防治茄子、菜豆、烟草的根结线虫和甘薯茎线虫效果显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面向产业需要,该院还开发出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成果。如南方丘陵农田秸秆与菌业耦合及循环利用技术,在福建、云南、江苏等省推广,增创社会经济效益5亿元。“金观音”等高香型乌龙茶系列良种支撑了300万茶农增收致富,使该省茶叶总产量居全国第一,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出口创汇、品牌创建等均居全国前列。此外,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晚熟优质柑橘良种等14项技术成果,目前已入围201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的答辩。
福建农科院还选派600多名专家开展科技下乡“双百”行动,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61.35亿元。
《中国科学报》 (2012-01-19 A4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