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东
2001年9月,北京大学开始了一项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探索,其名为“元培计划”。学校在传统的专业培养模式之外,另设立了“元培试验班”,允许学生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相对自由地选择专业。
今年9月,元培计划已经10年,试验班也在2007年发展为一个不以学科和职业命名的“元培学院”。“元培”已经有了7届毕业生,在校生也发展到800人。9月14日,元培庆祝了十周岁生日,旨在通过学术的庆祝提供契机,反思和探索北京大学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
我们的问题是,元培模式的本质是什么?元培模式是否代表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潮流和方向?
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福家先生高度推崇住宿学院(Residential College)的本科教育模式,认为这种模式是培养顶尖精英人才的最有效模式。住宿学院发端于牛津剑桥。1925年,耶鲁大学校长安杰尔提出将耶鲁也转变为住宿学院模式,在校友哈克尼斯的慷慨资助下,1933年最初的7所住宿学院在耶鲁诞生,至1960年12所学院全部落成,耶鲁用将近35年时间转变为住宿学院组织模式。
元培计划从一开始,就与住宿学院制度高度相似。住宿学院制度中所谓“专业”概念不再是一个实体,而是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Program),相当于一个培训计划或课程体系。学生修完系列课程,就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成为这一“专业”的毕业生。以上“专业”的概念给予美国高校和学生更大的自由和自主权来选择专业、组织课程和自己的特殊知识结构。住宿学院以及新的专业概念相对而言是一种更加先进和高效的知识传承组织模式。
元培模式的第一种组织优势在于,由于在大学内部住宿学院与学术性系科形成矩阵式结构,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住宿学院而非学术性系科,学生因而在选择专业时摆脱了学术性系科的束缚,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是他们所喜欢的,也是他们擅长的,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更高效,也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更好适应。在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仍然束缚于实体专业时,当他们仍纠结于是否有机会了解其他专业、能否自由地突破转专业障碍时,元培学生率先摆脱了以上束缚,面对着新的“专业”概念,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
其次,由于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住宿学院而非学术性系科,因而学生可以从多个院系选择课程,形成跨学科专业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几所大学跨学科本科专业已经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跨学科专业占到本科专业的相当比例,其组织秘诀即在于此。以耶鲁为例,跨学科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物理学与哲学”、“认识科学”、“天文学与物理学”、“电影研究”、“政治学、经济学与伦理学”等。这一点同样是元培模式生命力关键。2007年之后,元培学院先后与北大多个院系合作,先后打造出“古生物”、“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都已有毕业生走向社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科学技术史”正在积极建设。
第三,住宿学院和学术性系科形成矩阵式结构促进了高校分工,纵向的学术性系科摆脱了学生管理工作,专心于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横向的住宿学院专注于学生课外教育辅导,不再承担知识创新责任。分工的进一步强化使得大学对不同组织的考评标准宜于制定和执行,进一步提高了横向和纵向组织的工作效率。国家与社会要求北京大学产出两种产品,一是新知识,二是未来中国社会(或全球)的精英。对于外部双重要求而言,矩阵结构实为最佳选择。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隶属于住宿学院,学术性系科主要通过知识传授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住宿学院则在课外发挥全环境育人功能。两种机构共同作用以达成目标。
认识到这三种优势,今年8月,元培三届学生已经搬到校内36楼集中住宿,2012年9月将彻底转变为一所住宿学院。
由于年轻和缺乏经验,以上三种制度优势在北大并未充分发挥出来,仍有待未来继续完善。
新加坡国立大学2001年与北大同时成立了USP(University Scholar Program )学院,性质与元培类似。2011年,该校建成两所新的住宿学院大楼,正式将USP转变为一所住宿学院。起步时间相同,北大再次落在新加坡后面,但我们已经感到潮流和方向。这股潮流包括韩国第一学府首尔大学2008年成立的通识教育学院(或译自由专攻学部,College of Liberal Studies),包括我国宁波大学的阳明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的基础教育学院,包括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教育部直属50多所高校类似的改革……
《科学时报》 (2011-09-27 B3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