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达国家比较,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不算高,但由于我国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尚不完善,老龄化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管是家居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可以增加一些科技标准。一方面,政府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可以吸纳相关的科技专家参与,使老人生活更安全、方便;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关照”老年科技,鼓励引导各省市科技部门的创新资金与老年科技进行对接,使企业对老年产业开发更有兴趣。
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有一种从日本进口的特殊服装,穿上以后,20岁的年轻人也能提前感受一回“老年时光”。
这种特殊的服装叫做“模拟老年装”。穿上整套服装以后,背就驼了下来,胳膊和腿儿像坠上沙袋,身体失去平衡,走路跌跌撞撞。手指僵硬,拿东西变得吃力。视物不清,眼睛里的东西也变得模糊。年轻人瞬间变得“老迈”。
然而,年轻人的瞬间老迈感却是每个老人在二三十年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面对的。
面对视物不清、走路不稳、手脚不再麻利的老人,我们的科技准备好了吗?
信息化,恐惧大于享受
“73岁的老头儿一个,电脑不用,手机不打,银行的提款机我也从来没用过。电脑辐射大,手机通话听不清,和取款机打交道没有安全感。”当了近50年英语教师的张治山老人对记者说。
电子产品不好使、自动化产品没有安全感,是不是所有老人都有这种体会?
67岁的于淑娥也是一位退休教师,她有时会上上网,与老同事、老朋友“群Q”一下。
“我家老头和我都是知识分子,是‘新一代老年人’。电脑、手机、取款机都是日常生活中普及的东西,我们都会用,不过我俩更喜欢到公园里溜达。”
张治山和于淑娥代表两种不同的老人群体——网络信息技术的“恐惧者”与“享受者”。记者在紫竹院公园所采访的11位年龄在65岁以上老人中,有9人属于前一个群体。
对于老人的“网络信息技术恐惧症”,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杜鹏认为,这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我国从科技落后、产品缺乏到科技迅猛发展、产品出现剩余,过渡的时间非常短。老年人在学习阶段或者工作阶段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所以很难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好处。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桥认为,这个问题同样与商家有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所以现在的老年人都认识字,不过老人没有学过拼音,也不会五笔字形,用电脑或手机的时候,输入不方便。另外,60%的老年人有白内障或者花眼的问题,看不清字。这些都需要商家研发产品的时候,考虑到老年人的不便之处。”王桥说。
目前,国内一些公司与企业已经从方便老人的角度出发,着力开发老年用户市场。
为了解决老人打字不便的问题,有公司推出方便老年人使用的“老年搜索”引擎。老人可以不用打字,只用鼠标一层一层地点击感兴趣的话题,浏览自己喜欢的内容,比如有声小说、戏曲大全等。如果首页没有所需的信息,可以拖动鼠标,在“手写输入框”中输入相关汉字,查询相应的信息。此外,老年引擎页面的字体都比较大,方便老人查看;并且不会频繁弹出广告,把老人导入其他页面。
在中关村一家电子商城,记者看到有些手机厂商也推出了老年机。手机键盘数字大,通话声音洪亮,支持手写输入,并且有外放收音机、急救按键和手电筒的功能。
“其实老年人的市场份额很大,如果商家做好老年人市场、开发老年人商品,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一方面方便老年人使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银色经济’的发展。国内企业在这方面有做得好的地方,但是还不够。”王桥说。
既然是双赢的事情,为何国内企业做得还不够?
护老,科技“豆苗稀”?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社会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教育水平做支撑,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我国老龄人口比例的增长,一方面显示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面临很多挑战。老龄化使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我国目前基本上还处在科技护老的门外。”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处长杜鹏教授说。巧合的是,在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中有两位同名为杜鹏。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开始着力开发银色经济,目前已经研制出很多适合老年人日常所用的商品,比如防滑鞋、贴合手型的水壶等。在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安全房中,楼梯扶手带着波浪,增强接触时的阻力,防止老年人上下楼梯摔倒。
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日本很早就研发出护理机器人,哪怕卧床的老人比较重,机器人也可以抱起老人,由护士来更换床单。
我国重大科技项目“863”计划在2009年也研制出自己的“服务机器人”。机器人可以通过自带设备为老人量血压、测脉搏,把老人的健康参数传输给社区医疗中心,并在紧急时刻通知子女。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医疗体系尚不完善,并且机器人的研发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造价也很高。
中科院杜鹏指出:“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需要采用紧急呼叫、体态监控等电子化设备,把老人的情况及时通知给社区或儿女。但这些设施在全国普及还要花费很长时间。”
科技关怀,尚需政策引领
以65岁年龄以上的人口比例计算,2010年世界人口老龄化比例最高的国家是日本,高龄人口占到23%;我国到2011年底老龄人口会达到8.7%,只相当于发达国家老龄化比例的一半。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比例达到33%的时候,主要发达国家就会超过40%。
与发达国家比较,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比例不算高,但由于我国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尚不完善,老龄化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只有现在把养老体制、医疗体制、社会保险体制建立起来,才能为将来老年人口比例更高的时候奠定基础,为未来三四十年和谐化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杜鹏教授说。
然而,国内的企业服务老年人的意识依然不够,很少有人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设计、生产方便老年人使用的产品。据杜鹏教授介绍,从日本进口的“模拟老年装”技术含量并不高,但一套却要花费15000元人民币左右。
“类似模拟装的东西,国内生产出来以后也不知道往哪里用。但在发达国家,从事老年服务的人必须要有这样一个体验过程,只有这样,他才能理解老人,才能更加有耐心地做老人护理工作。”杜鹏教授说。
杜鹏教授认为,不管是家居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可以增加一些科技标准。一方面,政府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可以吸纳相关的科技专家参与,使老人生活更安全、方便;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关照”老年科技,鼓励引导各省市科技部门的创新资金与老年科技进行对接,使企业对老年产业开发更有兴趣。
“实际上,老年人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顶尖的技术。老年人科技关怀不够本质上也反映了‘科技社会两张皮’的问题。”杜鹏教授说。
□8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会议确定了“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的七项重点任务:其中第六项为:完善老龄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
——据新华社
□我国从1999年开始就迈入老龄社会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呈现出六大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
二是老年人口增加快。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
三是困难老人数量多。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
四是老龄化先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都实现了工业化,而我国现在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
五是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
六是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2010年老年抚养比(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的比例)为19%,大约5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8月24日在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作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报告时表示。
□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扶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
《科学时报》 (2011-09-07 A3 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