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伟 熊能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15 8:41:18
选择字号:
曹文宣院士:渔业之殇,人祸猛于天灾
呼吁加强保护鱼类基因库,否则将无鱼可吃
 
[科学时报 鲁伟 熊能报道]“这样的图片简直是讽刺。”
 
手指一篇题为“洪湖渔民因干旱导致无鱼可捕”的图片新闻报道,中科院院士曹文宣不住摇头。
 
在这幅新闻图片上,干旱的湖面上无奈地停放着渔民的渔船。报道者告诉读者:今夏,长江流域渔业资源因旱灾遭到重创。但是身为鱼类生物学家的曹文宣却发现:渔船上赫然放着用来捕鱼的电机设备。
 
这个一般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在曹文宣看来非常刺眼。
 
认识偏差:鱼类也是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
 
“这则新闻报道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因为天旱所以不能用电捕鱼了’,”曹文宣说,“而事实上,电捕鱼的方式早就被禁止了。”
 
同样的细节在其他媒体的报道中并不鲜见。记者通过网络浏览了一组旱情新闻图片,很多图片中都出现了渔民的“围网”、“迷魂阵”等违法渔具。
 
“相比天灾而言,人祸对鱼类资源的损害更为严重,保护长江流域鱼类资源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曹文宣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早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之初,我国已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湖北省政府从2005年起就对洪湖湿地进行大规模生态治理,对非法抢插围网进行了强制拆除。
 
可违法捕鱼为何屡禁不止?
 
“这里面有一个观念上的问题。”曹文宣认为,“我们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大家知道要保护青蛙等野生动物,但是往往把鱼类忽略掉了。鱼类也是野生动物,而且对人类非常重要,也需要保护。”
 
曹文宣所说的“鱼类资源”,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属性:生物多样性范畴内的鱼类物种资源和渔业利用的资源。在他看来,不同属性的鱼类资源,其受损害的因素和保护形式是不同的。
 
渔业之殇:滥捕造成鱼类资源无法补充
 
今年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据农业部统计,截至6月15日,湖北、湖南、江西等9个省(区)养殖受灾面积约616.85万亩,损失水产品约4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约52.27亿元。
 
天灾带来的渔业之殇,不仅造成淡水养殖数量的锐减,同时带来水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对于后期渔业的突围和恢复,曹文宣认为,“鱼类的繁殖力强,养殖周期较短,如果措施得当,恢复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相比淡水养殖业而言,更让他担心的,是滥捕造成的鱼类资源无法补充的问题。
 
长江是我国淡水渔业最重要的产区,淡水鱼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现在人工繁殖用的“家鱼”亲鱼,都取自长江。因此,长江也被形象地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种植资源库。
 
由于受到滥捕、围湖造田、工矿废水、江湖阻隔、水利工程修建等影响,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已受损严重。
 
四大家鱼通常需要三四年才会成熟繁殖。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调查发现,好多幼鱼还未成熟,有的甚至只有2个月就遭到滥捕。对渔民来说,这些幼鱼太小不能吃,只好作为饲料以每斤几毛钱的价格卖出去。
 
仅在东洞庭湖,研究人员发现,在当地的迷魂阵渔获物中,四大家鱼以及鲤、鳜等经济鱼类的幼鱼占到60%之多。
 
另一项统计则显示,上世纪60年代,长江干流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在1000亿尾左右,其中宜昌是最大的一个产卵场,约77亿粒,而现在宜昌产卵场每年的家鱼产卵量仅有数千万粒。
 
“如果不保护好鱼类基因库,将来我们就真的会面临无鱼可吃的局面,那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曹文宣说。
 
曹文宣6年前就呼吁让长江禁捕10年,让四大家鱼经过两个多世代的繁衍,再考虑适当进行捕捞,但他的建议现在看来依然难以实行。
 
大灾之后:科学养殖是方向
 
大灾之年,长江流域渔业经历大考。大考之后,各类渔业短板暴露无遗。
 
除了滥捕、非法围网等问题外,水产养殖区基础灌溉设施老化、取水能力不足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据报道,以湖北为例,今年的旱情呈现“江河断流、沟渠干涸、鱼池见底”的特点,而相对老化的设施几乎没有引水、蓄水功能。
 
对此,曹文宣建议,一方面要向有关部门呼吁停止大水面养鱼,另一方面要大力做好精养鱼池升级改造工作。
 
“湖泊、水库的首要功能是提供优质的饮用水,其次是维持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曹文宣指出,近年来,大水面养鱼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爆发性鱼病、水质污染等,应当停止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鱼,包括鱼种、网箱养鱼和围网养鱼。
 
“只有保持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才能充分发挥净化水质的生态服务功能。”
 
如果长江禁捕、大水面养殖停止,缺失的淡水水产品产量如何弥补?曹文宣告诉记者,2009年我国淡水水产品产量为2434.8万吨,而长江捕捞产量仅130万吨,“停止长江的捕捞渔业,不会影响我国渔业发展”。
 
此外,池塘养鱼依然存在巨大潜力。2009年湖北省有精养鱼池500万亩,占各类养殖水面的51.3%,淡精养鱼池的产量233万吨,占全省养殖总产量的75.7%。“由此可见,精养鱼池以二分之一的养殖水面,却贡献了四分之三的产量。”曹文宣说。
 
曹文宣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精养鱼池增产潜力还很大,不少鱼池淤积老化,每亩产量只有250~400公斤。如果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升级,每亩预计可达1吨,“仅此一项,就可以大大超过现有水产品总量”。
 
“规模化的精养鱼池,便于实现健康养殖,进行现代化管理,以减少病害和水质污染,有效抵御因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曹文宣坦言,如果现有养殖模式得不到改变,类似今夏的局面依旧会重演。
 
《科学时报》 (2011-08-15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