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的签订预录取协议、人为减少公布招生计划等“招生乱象”,8月4日,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所谓的“招生乱象”,根源在于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方式上,它改变了考生和高校的行为方式。
在今年高招录取中,部分高校因为和考生签订了预录取协议而引发招生“掐架”现象备受争议。北大招办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的所谓“招生乱象”中,有一种观点将其归结为高校招办错误地制定了争取优秀生源的硬性指标,认为只要取消了这些指标,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另一种观点将其归结为考生和家长错误地向高校提条件,认为只要考生和家长道德素质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校,也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抓到问题的本质。”该负责人透露,这些“招生乱象”主要发生在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省市。在那些高考前或高考后估分填报志愿的省市则完全没有发生这些现象。这说明问题的根源可能出在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方式上。
据介绍,在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方式下,一方面,高校为了争取最优秀的生源,会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目标学生能够填报本校。比如,和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人为减少公布的招生计划,甚至只在某个省市投放一个招生计划。另一方面,考生为了确保自己被某一高校的某一专业录取,也会和高校谈判,“一旦考生知道了自己的分数,当他来和你进行谈判的时候,高校就变成了弱者。你只能答应他的专业要求,否则他就转投其他高校。”
中国考生能否像国外考生那样同时拿到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对此北大招办负责人认为,中国目前每年的考生人数仍然有900多万,教育部部属院校招生数量只有30多万。如果实行这样的招生制度,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不公平。结果只有少数人获得了多个机会,而多数人可能连一个机会都没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