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保国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30 9:02:01
选择字号:
中科院博士后许金时:与量子“纠缠”到深夜
 
本报记者 杨保国
 
瘦高个,戴着眼镜,有点腼腆,这是许金时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近日,在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记者见到了博士后许金时。“不好意思,比较乱,我在办公室待的时间少。”许博士讪讪地笑着。
 
两点一线
 
前不久,许金时的博士论文《光子纠缠态制备、应用及演化的实验研究》入选2011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而2004年从福建师大考上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的研究生时,许金时对量子信息所知甚少。甚至研一上了一年理论课后,“认识也还是表面的”。
 
一年后,在老师李传锋的指导下,许金时开始作量子信息实验研究,包括制备多光子纠缠态,这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源头资源”;研究噪声环境下量子纠缠在传输过程中的演化规律等,目标是构建实用化的量子通信网络。
 
当时,李传锋刚着手建量子点实验室,师徒二人从零开始。调试设备,理论计算,搭建实验光路,寻找光子纠缠对,不断优化,等等,许金时在量子世界里摸索。
 
每天上午8:30前到实验室,晚上11点多回家,午餐和晚餐都在食堂凑合,中午困了就在办公桌上趴一会儿。许金时把自己6年来的生活概括为“两点一线”——从宿舍到实验室。
 
刚开始做实验时没经验,从找到光子纠缠对,到优化为高纯度的量子纠缠态,整整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有时,本想优化得更好一些,不料越“优化”越差,后来连原先那个纠缠点都找不到了。许金时感到烦躁,不想说话,甚至想重搭光路,但时间又不允许。
 
“幸亏我遇到了好老师。”许金时对记者说,李传锋老师开头半年时间在实验室里陪着我,遇到困难时,他一边帮助分析,一边用其他小组以前遇到的困难鼓励我。有时,他们“一不小心” 从下午干到晚上8点,才想起晚饭还没吃。有时干到半夜,要叫醒门卫大爷开门。2006年,许金时关于四光子纠缠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A》上,这是他“最感到高兴的时候”。
 
量子世界很神奇
 
“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感到枯燥?”记者问。
 
“实验中不断发现神奇的现象,与经典世界迥然不同,很有意思,而且它们有可能改变世界的运行方式。”许金时说,其实当你真正进入到这个世界时,并不是原先想象的那样难。
 
“许金时是我们小组公认最用功的人。”李传锋说,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和氛围好,他很珍惜,非常努力,效率也很高。有这样一个师兄,师弟们都向他看齐,他也无私地给予帮助。
 
天道酬勤。近年来,许金时在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收获颇丰:在实验上首次发现量子关联可以不被环境破坏,首次验证了量子关联和经典关联在消相干演化过程中的突变现象;实验验证了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确定原理;解决了对量子纠缠在噪声信道中演化进行有效刻划的难题;首次观察到量子纠缠突然死亡完全消失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复活的奇异现象,相关论文先后在《自然—通讯》、《自然—物理》、《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将近6点,记者走进许金时所在的实验室,五六十平方米的实验室内摆满了设备,里面光线很暗,几个学生正在做实验,头上戴着小灯。“这是量子存储平台,这是量子点平台,这是再生放大激光系统。”许金时一一给记者介绍这些设备的用途,“因为做实验的需要,这里大多数时间不能开灯。”
 
由于光线暗,加上设备运转发出的声音,不一会儿记者就感到压抑。“你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待十多个小时,是否感到难受?”记者问。“已经习惯了。”许金时说。
 
许金时如此努力工作,妻子怎么看?记者后来拨通了他妻子小孙的电话。
 
“他的工作有意义,他自己又有兴趣,我得支持他。”小孙告诉记者,只有当实验进展顺利时,她才“强烈要求”他在家待一天,担心他身体单薄,架不住长期疲劳。
 
《科学时报》 (2011-12-30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热带森林“赢家”更小更快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