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茜茜 钱钰 李征 来源:新闻晚报 发布时间:2011-10-19 10:38:37
选择字号:
调查称高校每年约50万人退学 多为复读或留学
 
部分学生大一即“被自动退学”
 
记者从麦可思研究院方面了解到,美国高校中学生辍学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入学后的前六周。从大学第一年到第四年,有40%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未完成学业。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中这种情况更严重。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大学在校生退学现象也日益严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生入校后对学校或专业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面临经济状况和人际关系的压力。
 
有调查显示,从2011年9月15日至24日,被调查2011级大学新生中,仅有40%对学校的入学教育表示满意。研究者发现,大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生第一年经历。第一年的适应不良可能导致新生学业兴趣淡漠、学习参与度降低、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精神和健康状态不良,甚至中断学业。不少学生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大学校门,却因为不适应高校生活而终结自己的大学梦。
 
新生学业表现不佳、中断学业或者辍学的最主要因素是大学参与程度低。学生参与既包括学生投入学习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时间和努力的质量,又包括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参与提供的课程、课外学习机会和支持性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对新生参与进行干预,高校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新生的大学适应问题,降低退学等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大学第一年课堂内、外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学习性参与的提高,可以极大地提高新生的心理和学习适应性。
 
上海高校在校生自动退学远不到3%
 
有数据表明,近几年全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已接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那“近3%”的数据究竟来自哪里?
 
记者了解到,目前媒体上引用的“近3%”的数据出自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完成的一份名为“探索解决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新生适应性调查项目”研究。该研究引用的是2008年10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定培训研讨会”上透露的“我国大学生自动退学率年年增加,从2002年的0.1%上升到了2006年的2.6%。由于未获得最近两年的数据,根据“年年增加”的规律,项目研究方认为“目前中国大学在校生退学现象应是‘接近3%’”。
 
不过,上海西南片某高校一位教务老师告诉记者,一般名校的退学率远低于3%,所谓自动退学就是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达到退学要求,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退学手续的,由学校公示作自动退学处理。
 
此外,记者从同济、华东师大等高校的教务部门获悉,对于这些名校,3%自动退学的比率明显过高,一般真正自动退学的学生每年仅个位数,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选择了国外高校。
 
记者在《上海大学学生管理规定(本科)》中查询得知,该校在两种情况下会对学生进行“自动退学”处理,一是“每学期开学首日教育时,学生必须按时到校办理注册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必须履行暂缓注册手续(病假需凭医院证明),否则以旷课论。超过两周不注册的视为自动退学。”二是“休学学生需办理休学手续离校,学校保留其学籍。保留学籍期满不办理复学手续者,作自动退学处理。”
 
事实上,学校在处理违规或学业不达标学生时,也会给予学生这样一种留有余地的处理手段,如在2005年时,上大有71名大学生被集体退学,其中55人自动退学,16人被学校签发文件予以退学。其中“自动退学”的55人事实上就属于对学生进行的留有余地的处理手法,他们在多个学期都未修满明文规定的学分,学校只好依据校规对他们给予试读警告,不过他们在试读期间的成绩依然未能达到学校管理规定的标准,最终“被自动退学”。
 
◎记者手记
 
从“从一而终”到“自由发展”
 
全国在校大学生自动退学率接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这一新闻一经发布,即引起了不小争议。这体现了人们求学、择业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个人选择必须服从集体利益,无论是求学还是就业,供需双方必须存在“无缝对接”,否则就会发生资源浪费。人们对于高达3%的“自动退学率”感到惊讶,就是缘于这种惯性思维。
 
但这种“无缝对接”式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很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年纪尚幼,很多人并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和职业,填报志愿也是根据一时兴趣或家长的意志,以致很多人入学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上错了花轿”、“入错了行”。过去,很多人选择将错就错。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不再“从一而终”,稿件中提到的多个案例,均是学生重新选择高校,选择人生。事实上,退学现象在任何国家的大学都存在,学校和学生都不觉得有多大损失,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合理的、动态的、持续的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既能促进大学提高教育质量,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以发展自身的个性和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宽容度越来越高,这部分学生的比率也将不断增加。将来,3%或更高的比率,都将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字,而不是一则引发轰动效应的新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