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本文作者(右)与父亲赴加拿大考察金矿
野外考察中的午餐(左二是吴学益)
■吴惠明
我的父亲吴学益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一名老研究员,虽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但他一生正直、向上的品格均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精神财富,父亲平凡的一生是最美生命的写照,我谨以此文纪念父亲逝世一周年。
父亲1934年1月出生在江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因一次天花瘟疫夺去他几个兄弟的生命,随后爷爷也病逝,幸存的父亲随奶奶相依为命、艰难地读完初中并考上江西省吉安专区的白鹭中学。1953年父亲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从此与地质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勤奋耕耘 锲而不舍
父亲是一个为地质事业勤奋耕耘、默默奉献毕生精力的普通地质工作者,毕生对科学研究和地质事业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几十年来父亲下竖井、钻坑道、顶烈日、抗风寒,一身工作服,一顿简单的干粮,一把随身携带的地质锤及记录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细致观察野外现象,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野外地质的工作方法,他希望有更多的学子热爱地质事业,连我这个独生女也被“强迫”学了地质。
上世纪70年代初,他利用实验室旁的几件破房子修建成一个简陋的标本库,并分门别类放置他多年采集的大量珍贵标本,每块标本旁都标有采集地点、名称、重要标本旁还附有相应标本的简单描述、显微镜下观察特征以及构造地化模拟实验的简单说明,整个标本库编辑了综合目录,使用者只要提出所需标本的地点和名称便可迅速在标本架上找到这块标本及其相关记录。
父亲常说:构造运动可促使成矿元素的迁移活化,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这就是构造地球化学的基本点。为使这种野外地质现象得以再现,父亲经过20多年的努力拼搏,于1990年建成包括样品制备、高温高压试验及试验前后样品对比组成的设备配套、手段齐全的“构造地球化学(构造与成矿)模拟实验室”。同年11月经专家组评审得出“该实验室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内领先的实验室,其中构造成岩成矿配套实验手段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水平”的高度赞誉,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及其研究成果荣获贵州省1990年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父亲一生之中的得意之作。
父亲四十年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做了数百次构造成矿模拟实验,每次实验都一丝不苟地就样品名称、形状及特点、时间条件、温度压力分别作了完整和系统的记录,并按年度编录成册;对不同条件所做的模拟实验前后样品的显微镜下观察及其相变和结构特征都拍成照片编录成册,以供科研、生产单位参考使用。
父亲毕生以实验室为家,以书籍资料为伴,以压力机为伍,并乐此不疲。他勤奋好学、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他注重实践、深入调研的务实方法;他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生活作风;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格魅力都为我的工作和学习树立了丰碑。
情系地质 执著追求
父亲一直从事构造地质及矿田、矿床构造地球化学研究。1957年父亲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师从张文佑院士,参加编撰了中国第一张“中国大地构造图”、并参加全国稀有、分散元素成矿预测图的编制工作。
1964年,父亲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的选址及爆炸后的地质力学研究,这也是父亲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
1966年搬迁到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后,父亲先后参加贵州金刚石矿床构造研究、我国铀矿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及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等,其主要研究成果有《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参与合著的《海南岛地质与石碌铁矿地质地球化学》一书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92~1994年负责“广东河台型金矿构造控矿规律、成矿机理及其模拟实验和预测”的国家基金项目;1991~1995年负责“海南岛典型金矿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模拟实验研究”和“韧性剪切带与金矿成矿关系及其模拟实验”两个专题研究工作;参与出版《中国金矿研究新进展》著作并获个人特等奖荣誉证书;1996~1998年负责“赣东北断裂与铜、金和成矿流体及地球化学耦合作用实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负责筹备召开全国第二、三、四届构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近十年来对江西德兴的斑岩型铜矿、贵州板其卡林型金矿作了深入细致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并先后发表40余篇科研论文。
1998年父亲著有《构造地球化学导论》一书,该书阐述了构造地球化学理论、构造地球化学模拟实验设备和方法,以及二十多年各种模拟实验的总结,此书的出版为发展构造地球化学作出积极贡献。
笑对病魔 顽强抗争
父亲在患病期间,也从未放弃过对构造地球化学的热爱,面对探望的领导或学生,父亲以冷静轻松的态度,让大家感觉他好像是在谈论别人的病情,而一旦谈起学术问题他就会津津乐道,精神焕发。
当大量癌细胞吞噬着父亲的肌体,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意志顽强地和病魔抗争,望着病床上瘦弱的父亲生命在一点点流逝,我的心在颤抖,因工作需要我在地方挂职锻炼六年,很少与父亲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当得知父亲患有绝症后,我心中充满内疚和自责,最后的日子我除上班外都陪伴在父亲身边,我在心里默默地说,这辈子我没能好好孝敬您,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女儿。
父亲从查出病情到去世整整十三个月,大大超出专家预期时间的三倍,这一切源于他的坚强意志和乐观态度,亲人的精心呵护与关爱以及医生的高度责任心。父亲一生都在为构造地球化学事业奋斗不止,是病魔羁绊了父亲的双脚,才让他停歇在了亲人的身旁。
一世淳朴 风范永存
2010年10月7日我永远难忘那悲恸的时刻,我最尊敬最慈祥最亲爱的父亲安详地合上了眼睑,带着丝丝倦意永远地离开了深爱他的亲人们,安然地走到人生尽头,时年77岁。
父亲的遗体告别仪式庄严而隆重,有近二百多人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人们为父亲匆匆离去感到惋惜,大家手持白色菊花怀着敬仰之心为父亲送别最后一程。
父亲一生虽没有什么辉煌的功名和事业,但他坦荡的胸襟,善良的心地,耿直的性格,乐观的情怀,务实的态度赢得大家对他的尊敬及爱戴,地化所一位老职工写下了“泣悼地化失高贤,依稀常梦情影连,谦恭笃谊恬淡心,构造研绩留宏篇”的诗句及“治学谨严鞠事业,增益优绩纪忠魂”的挽联,表达了对父亲的尊敬和对父亲故去的哀痛。父亲走得坦然走得安详,他的伟大蕴涵在人生的深处,蕴涵在平常琐事的点滴之中。
《科学时报》 (2011-10-12 B4 科学与文化周刊)